土家族民风民俗资料

发布时间:2019-09-04 04:38:30

土家族民风民俗资料

推荐回答

土家族民风民俗土家族饮食习惯及特点土家人吃食主要为杂粮,如苞谷、小米、荞麦、红苕等,吃大米较少。喜腥膻,好饮酒。以大块大砣肉待客为至诚,若切剁太细,就会被讥为小气、吝啬。喝酒用土碗豪饮。对于五味,尤喜辛辣、每餐不离辣椒,另有喝油茶的习惯。即“土家人以油炸黄豆、苞谷、米花、豆乳、芝麻、绿豆诸物,取水和油,贡茶叶作汤泡之,饷客致敬。”旧时还有咂酒习俗。土家族农事习惯土家人勤劳朴实,农时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生产中,喜互相帮工、换工式的集体劳动。劳动时,唱歌打锣鼓助威,谓之薅草锣鼓。妇女也从事农事活动,常“负篓于背,上山斧薪,下田薅草,有襁褓儿,勤苦特甚”。解放后,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土家地区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不少地方已接近汉族地区。唯打薅草锣鼓的习俗仍盛而不衰。土家族生小孩时风俗这样风俗习惯是土家人接亲时,男方送一坛子酒到女方家。生小孩后,娘家就用这个坛子装上糯米酿成的甜酒送回,叫做“今天吃火酒,明年吃甜酒”。未生育而想生育的妇女,要到天王庙或土王庙许愿。许愿时,将一个装有灰的碗放到神龛上。生小孩后,得还愿。还愿时,请土老师“玩”土王菩萨,给土王“解钱”。土老师和观众一唱一和的唱歌,歌词颇多淫词,谓之“玩喜傩神”。生小孩后,男人还得到女方家报喜,生男孩抱一只公鸡,生女孩抱一只母鸡。娘家得信后,要“打十朝”,“做满月”和“抓周”,即在小孩10天、满月和周岁时给小孩赠以衣物、食品,是时,亲友齐集,以表庆贺。土家族服饰特色土家人“男女垂鬓,短衣跣足,以布勒额,喜斑烂服色”。过去,“男女服饰,以贫富分,贫者仅足蔽体,富者夏葛冬裘。”土家人穿的衣料,一般为自织、自染的土布,史书上称为“溪布”、“洞布”,多为青、蓝二色。服装式样:青年男子多穿对襟短衣。也有穿“琵琶襟”的。女装全是大衣大袖,裤管也特别大;袖口与裤腿口都镶上五寸来宽的花边,与袖口裤脚口同一花色。妇女一般不缠足。男女喜包头,缠黑、白长帕,四季不离。头帕长达一丈多,缠成“人字路”式。对襟短衣,外套黑布单挂,称为“鸦鹊褂”。以布缠腿,不常穿鞋。土家族婚嫁风俗从前,土民有同姓为婚的习惯。有“凡姑家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名曰骨种。无论年之大小,竟有姑家之女长10余岁,必得舅氏之子成立婚配”的风俗。有“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的说法。还有兄亡收嫂,弟亡收媳,称为“坐床”的习惯。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是比较自由的。在唱歌跳舞时,彼此爱慕,得土老师许可,即可订婚结婚。以后,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受汉族的影响,婚姻要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订婚、结婚,必须备牛、羊、肉、酒、银钱为聘礼,有的贫苦人家,则因此终身不能结婚。土家族丧事风俗土家人“丧事尚歌谣”。打鼓踏歌,有“跳丧鼓”之习。人死后,要唱“孝歌”,打夜锣鼓,通宵达旦。若死老人,还要在丧堂架木柴,烧大火。葬后,将未烧尽之柴头,让子女均分,以表遗产均分之意。送葬时,道士用柴心棍打棺材赶鬼。孝子扶帐于柩前,匍匐而行,亲戚毕至墓所。安埋时,请土老师在坟中画八卦,撒雄黄酒,棺材入坑,孝子得先挖三锄泥,然后埋棺。对好死的人,在坟上插竹棍一根,伞一把;对非正常死亡的人,要请土老师上刀梯超度。土家族祭祀与赛会特点正月颂春,要祭土地菩萨和祖先。清明祭祖。中元节(7月15日)祭先祖。10月朔日祭冬。逢干旱或秋后,要请道士打醮玩龙。龙为草或篾扎成。玩龙前,家家户户门口放一盆水,一碗谷,谷上插一木牌,上写“瘟火二部、两界神王”。玩龙时,须把水盆踢翻,把木牌取来放在纸船里,将谷倒走。玩龙后,把纸船并木牌一同烧掉,这就是“送瘟神”,用这种方式以祈雨或预祝来年风调雨顺。凡土家聚居区,多建有摆手堂,堂内供设土司神位。一般在正月初三至十五之夜,男女会集,敲锣打鼓,举行摆手仪式。跳摆手前,先由土老师手执八宝铜铃,拜神祭祖,用野兽猎物或猪“十全”敬土王菩萨,然后再摆手堂外的院坝内,随着锣鼓节奏,围着挂满灯笼的高大常青树跳摆手舞。跳完后,土家青年男女有的对歌,有的献各种技艺,尽情欢乐。赛会若在野外进行,称“大摆手”。这种赛会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并往往同比武、贸易一同进行。如今,摆手舞仍是土家人一种独有的民间舞蹈。土家族的节日风情土家族除年节外,还以4月18和6月初六为大节。土家人过年比汉族提前一天,叫“过赶年”。六月初六晒龙袍。家家把好衣料拿出来晒。此日也要蒸糯米饭杀牛,到摆手堂敬土王菩萨,祭后全村聚而共食。相传这天为土司王遇难血染龙袍之日。土家族概况  土家族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028133人,仅次于壮、满、回、苗、维吾尔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六位,在湖南省264万、湖北省227万,重庆市约150万,贵州省143万,还有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土家族。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