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月,阙也(有删节)张晓风“月,阙也”那是一本二千...

发布时间:2019-09-03 09:53:18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

月,阙也(有删节)

张晓风

“月,阙也”那是一本二千年前的文学专书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一张葱油饼不够圆,一块镍币也不够圆,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就现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心在画圆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此外,我们更可以换个角度看,我们说月圆月阙其实是受我们有限的视觉所欺骗。有盈虚变化的是月光,而不是月球本身。月何尝圆,又何尝缺,它只不过像地球一样不增不减的兀自圆着――以它那不十分圆的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那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的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的时候,花仍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妄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14、将“月”解释为“阙”“使我着迷”的原因是什么?(6分)

答:                 

15、作者认为“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                 

16、本文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请作简要概括(6分)

 答:                 

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答:修辞手法:            

作用:        

 (2)本文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答:        

推荐回答

14.“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汉民族能挺脊骨生活下去,是因为相信残缺不但可以接受,而且是美丽的。(6分)

15.参考答案:圆是相对,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从另一角度,我们说月圆月阙其实是受我们有限的视觉所欺骗,有盈虚变化的是月光,而不是月球本身。(4分)

16.(答出起、承、转、合的过程亦可,从着迷→探因→感悟的过程即可)

参考答案:对“月阙”着迷--着迷原因--没有真正的圆--任何时候都可以赏花--人生的每个时刻都美好--让我们受阙月吧(6分)

17.(1)修辞手法:反问(1分)

作用:突出地表达了作者至人生感到美好的喜悦之情。(3分)

(2)人生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完满美好的。(2分)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