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于谦两袖清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9-09-13 15:46:17

关于于谦两袖清风的故事

推荐回答

摘自:明朝那点儿事  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拚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  斩决  史载:天下冤之  于谦被杀之后,按例应该抄家,可当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里时,才发现这是一项十分容易完成的工作,因为于谦家里什么也没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家无余财)  抄家的官员万没料到,一个从一品的大官家里竟然如此穷困,他们不甘心,到处翻箱倒柜,希望能够找出于谦贪污的证据。  不久之后,他们终于发现于谦家中有一间房子门锁森严,无人进出,大为兴奋,认定这是藏匿财宝的地方,便打开了门。  房子里没有金银财宝,只陈设着两样东西--蟒袍和宝剑。这是朱祁钰为表彰于谦的功绩,特意赏赐给他的,于谦奉命收下,却把它们锁了起来,从未拿去示人以显荣耀。  抄家的人最终收敛了自己一贯嚣张的态度,安静地离开了于谦的家,因为他们眼见的一切都明白无疑地告诉了他们:这个被他们抄家的对象,是一个人品高尚的人,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朱祁镇事后不久也十分后悔,特别是在徐有贞阴谋败露后,他曾反复责问另两个当事人石亨和曹吉祥,为何要编造谎言诬陷于谦,石亨没有办法,只好把责任推给徐有贞,回答道:"我也不知道,这都是徐有贞让我这么说的。"   朱祁镇听到这句话,目瞪口呆,只是不断摇头叹气。  但皇帝是不能认错的,朱祁镇便将这一任务交给了他的儿子,八年后,太子朱见深刚刚继位,便下了一道诏书,为于谦平反,并召回了于谦的儿子于冕。到万历年间,懒得出奇的明神宗也对于谦敬仰有加,授予谥号"忠肃",以肯定他一生的功绩。  其实于谦并不需要皇帝的所谓嘉许,因为这些所谓的天子似乎并没有评价于谦的资格。  明英宗之前有过无数的皇帝,在他之后还会有很多,而于谦是独一无二的。  人们不会忘记,正是这个人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无数平民百姓的生命。  他从小满怀以身许国的志向,经历数十年的磨砺和考验,从一个孤灯下苦读的学子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他身居高位,却清廉正直,在他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没有贪过污、受过贿,虽然生活并不宽裕,却从未滥用手中的权力,在贫寒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操守。  他是光明磊落地走完自己一生的。  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能够干干净净度过自己一生的人,是值得钦佩的。  而如果他还能做出一些成就,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人。  于谦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  石灰吟  千锤百炼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我读得是一篇阅读理解

于谦是我国明代的爱国英雄。

  于谦曾经在河南、山西做官。按当时的规矩,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到京城接受考查。一些贪官污吏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用搜刮老百姓得来的钱财向京城的上司送礼、行贿。

  这一年轮到于谦进京了,他把自己所管地区的百姓的疾苦、要求和治理计划整理好,便准备动身了。手下人拦住他说:“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怎么行呢?”

  于谦装作不懂地说 我应该带的都带齐了 还带什么呀 手下人说 您进京不送礼 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啊

  于谦又好气又好笑地说:“你看,我一年只有这些俸禄,家里还有父母妻儿,哪里有多余金银去巴结上司啊!”“没有金银可以带些地方特产啊!”手下人着急地说。

  “地方特产?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怎么能拿它去讨好上司?”于谦说着,提起两只袍袖对手下人说:“你看,这就是我要带的东西。”

  手下人弓着身子仔细看了看,不解地问:“您带的是什么?”“两—袖—清—风!”于谦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如果是的话,就采纳我的吧!

上面那位的答案是对于谦本人清廉到“两袖清风”的程度的解释,而事实上这个成语故事的故事主体是:当时朝中当权的太监王振能量很大,大臣们出差回来都要送礼给他,最少也要带回点土特产。可是当有人也劝身为巡抚的于谦给他带礼物或特产时,于谦拒绝了,还幽默地说:带回两袖清风。并且写下一首《入京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还在他死后,奉旨抄家的人,在这个一品大员家里没后翻出任何值钱的东西。只有一间房子是锁着的,抄家的人以为里面藏着财产,结果打开后,里面只供奉着蟒袍和宝剑。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个英雄。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