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中自主性与主动感怎么区别

发布时间:2019-08-27 12:53:16

教育心理学中自主性与主动感怎么区别

推荐回答

  【自主性】这一名词出自于教育学中关于【学习】的性质描述,学习的本质属性是自主性。  即: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这一范畴本身就昭示着学习主体自己的事情,体现着“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品质;学习是“自主”的学习,“自主”是学习的本质。  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  1、“自主学习”具有“自立性”, (1)每个学习主体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学习是学习主体“自己的”事、“自己的”行为,是任何人不能代替、不可替代的。 (2)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自我独立的心理认知系统,学习是其对外界刺激信息独立分析、思考的结果,具有自己的独特方式和特殊意义。 (3)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求得自我独立的欲望。是其获得独立自主性的内在根据和动力。 (4)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天赋”的学习潜能和一定的独立能力,能够依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获取知识。学习“自立性”的四层涵义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  2、“自主学习”具有“自为性” 学习主体将学习纳入自己的生活结构之中,成为其生命活动中不可剥落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自为性是独立性的体现和展开,它内含着学习的自我探索性、自我选择性、自我建构性和自我创造性四个层面的结构关系。  3、“自主学习”具有“自律性”,即学习主体对自己学习的自我约束性或规范性。它在认识域中表现为自觉地学习。------------------------------------------------------------------------------------------  【主动感】一词来源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  指的是,在儿童期(1.5~3岁)这一阶段,儿童主要解决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以及学龄初期(3~6岁)主要处理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 两者的关系  主动感由儿童期和学龄初时期孩子接受的的教育方式决定,而主动感直接影响到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主动探索的欲望也就会直接表现在主动学习、主动交往等方面。简单来说,主动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自主性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主动感是自主性的根本决定条件,成正比。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