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过节
推荐回答
一年下来,总有几个节免不了要过的。第一个是春节,大概谁都不会有疑问。“五一”、“十一”长假,美名其曰“黄金周”(对旅游及相关产业来说的确如此),不管你愿不愿意,长假照放,算是过节了。此外,对个人来说,端午、中秋也算两大步过节日吧。此时的心境当然与小时候急盼着吃粽子,看龙舟,吃月饼,看月亮大有不同,算是对往事的几许回忆吧;上纲上线一过传统节日就想到传统文化(比如一过端午节就是为了怀念屈原)似乎也说不上,算是对传统一种惯性的延续吧。毕竟,传统节日更多地体现为国人对家特有的情感倾向,不会谁说舍弃了就可以丢得下的。(小时候,大人说小孩不能用手指月亮,否则月亮上的白胡子老爷爷就会下来割掉小孩的耳朵,拿回去当下酒菜。当时觉得很害怕,但又很好奇,想知道白胡子老爷爷长什么样儿,他又怎样飞下来割人的耳朵,割这么多耳朵能不能吃得了这么多呢?于是乘大人不注意,赶紧做贼似的左手捂住双眼,指尖留条小缝,先偷偷看上月亮几眼,右手飞也似的朝月亮指了一下,赶紧缩回来,再摸摸自己的耳朵,哈哈,耳朵还在。于是使劲朝月亮指呀指的,就像凯旋的将军,得意极了。当时朦胧的感觉是白胡子老爷爷可能睡觉去了或一时没留意着,也可能是他看自己很可爱,不忍心下来割我的小耳朵。反正有一点是真的,那就是当时我绝对没有怀疑过大人说的话不是真的。现在细细想来,绝没有责怪大人欺骗了小孩的意思,也一点不觉得当时就怎么幼稚了,相反,一种恬淡温馨的感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一种久违了的感觉……我是无神论者,不拜菩萨不信上帝,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教会了我神不能解决人解决不了的任何问题。但在,这纯粹只是我个人的事情,该承担的都由我个人来承担。正因为目前还有科学解释不了的现象和解决不了的难题,所以才为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保留了他们充足的理由。尤其是对小孩,在他们还不知道人不会飞之前就严肃地告诉他们天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我认为这样做实在太残忍。我不信神,但我充分尊重人信神的权利。)圣诞节就到了,节还没过,网上早已争了个底翻天。有誓死捍卫传统节日,拒绝洋节的;有偏偏就要过洋节,气死你们这帮老古董的;当然还有各打五十大板或各赏五十大钱,曰“理性解读”、“理性思考”的(大概还是偏向于传统一边的居多)。当年十博士直击中国文坛的时候,我还“热血沸腾”了好些天。而今十博士联名倡议抵制圣诞节,我就不知道该咋说了。诚然,他们对“西方文化的入侵”和对“传统文化的深深忧郁”按道理我应该是认同的,况且,博士也是人,当然也可以有他们的好恶评判标准,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只是如此突出博士身份,怕一个人影响力不够,搅不了局,还十博士联名,感觉就是有点太“隆重”了。要问我对洋节有什么体会,英语四级还没过,羞涩得很,谈不上什么体会。要说完全没有,对光棍节到能说出个一二,只是感觉这节天天都可以过,其实也天天都正在过。其实对其它的洋节,又何尝没有这方面的意味呢?我们过洋节,大概不会更多地想到耶稣的诞生日、耶稣的受难日方面的内容,更多的我们是为了寻个开心。小孩觉得好玩,大人陪着小孩玩,小孩高兴了,大人也陪着开心。年轻人为聚会狂欢找到了绝佳的理由,同时也互相之间制造机会,联络感情。仅此而已。为什么我们偏偏就要在此争出屎来,争出尿来,争个死去活来,而忽略掉过节的初衷是为了高兴,并且恰恰走向本意的反面了呢?其实对洋节我还是有意见的。来大连两年有半,每次端午节、中秋节,粽子、月饼啥的全部都是自己买的,校园里头感觉不到一丝的节日气氛。想想弟兄们所在的一些学校,粽子、月饼学校统一发放,还每个人赏个几块钱来改善一天的伙食,觉得他们蛮幸福的,与其说是物质补助,不如说是传统人文和人性的关怀。而我们却没有。圣诞就不同了,虽然学校照样还是一毛不拔,但整个民间的氛围明显地就是不同。奶奶的,大连开放,开放过头了。尽管如此,就因此而把矛头对准外来文化侵略,上纲上线迎头痛批,实在觉得有点幼稚可笑。当前在世界占统治地位的不是法语不是汉语也不是其它语言而恰恰就是英语,仅此一点就充分说明了只有一个开放的文化系统,只有它拥有海纳百川,包容一切的容量,这样的文化系统才真正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质,才会拥有真正强大的竞争力。实质性的东西与外来节日无关,而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我倒认为教育完全可以比现在更开放自由一些,当然对本民族文化可以有优先考虑权,但绝不能因此就抵制外来文化。我说如果洋节真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能把中国传统的春节也给“吞噬”了,那我还就真服了。如果中国传统文化真的就如此不堪一击,区区几个洋节就能将它彻底击倒,那就真的是“天要亡之,人将奈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