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美镇的风景名胜

发布时间:2019-09-13 09:45:15

博美镇的风景名胜

推荐回答

博美名胜古迹:点石庵

       台风“海马”过境后的天气,还是挺舒服的。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最适合的就是回博美游山玩水。能在寄情山水的同时,增长所见所闻,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风尘仆仆沿着前往八万镇的大路,中途转个弯,就到了点石村。我们傍晚才到,夕阳西下,晚霞染红整个小村。“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良辰下美景尽收眼底,心中满是豪情万丈。一路上荷锄而归的辛勤农夫、活蹦乱跳的放学孩童络绎不绝。下了车,大家都显得异常兴奋,忍不住手舞足蹈起来。许久未踏足这片净土,心中难免激情澎湃。嬉笑打闹推推搡搡间,就来到了村门口。

       点石村是我母亲的老家,土生土长的她在小时候经常带我们过来家门口的鱼塘垂钓网鱼,后来鱼塘转为私人承包,我们便改变策略,“点石庵”成了我们童年最常光顾的地方。那时候的点石庵还比较古朴陈旧,却也乐趣多多。下雨天后,我们就在庵里“斗将螺”、弹玻璃球、在满是泥泞的土地上挖个小坑埋上各种玩具,看看能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到风和日丽的夏天,这里的蜻蜓在空中翩翩起舞,我们拿根长竹竿套上胶袋,总能捕获几只,拿回家喂螳螂。庵里的佛祖们,就那样看着我们茁壮成长,直到我们离乡背井。童年的点石庵多姿多彩,即使若干年把它从记忆深处翻阅出来,依然清晰可辨。

       如今长大成人,自然还是要重回故地,探望乡亲父老,看看点石庵里早已物是人非的一切,说不定还能找回当年藏在庵前土地上那号称神兵利器的“屠龙刀倚天剑”。再者,多点了解老家的风土人情,何乐而不为?

       点石村在明代以前,地名叫做锦湖。自从点石人的先祖为避滨海之祸迁居到此地后,开辟了这一带几十华里的平原山丘,作为耕作之地,在此落叶归根,繁衍生息。从此此地居民便继承奉祀这座佛庙,即使因为改朝换代连年战乱几经破落重修,所幸庵寺并未因为天灾人祸而沉寂在历史长河中。 

       点石庵经过重修后,比起印象中的斑驳破落,显得焕然一新。整座庵布局合理,环境幽雅、风格质朴。进门一眼望去,庭中的韦驮菩萨身披锐甲手持宝剑,威风凛凛,气势逼人,似乎警告着牛鬼蛇神休想靠近。一尊和蔼可亲的弥勒佛笑口迎人,好似欢迎着每一位来寺里膜拜的善男信女,那看破世俗的神态,在夕阳的余晖下更是栩栩如生。

       大殿金碧辉煌,里面的佛像全部都涂上了金色,让整座庵寺看起来颇有几分规模,令人顿生“圣地登临韵不胜”之感。只是夜幕即将降临,烧香礼佛的人都把精力放到袅袅炊烟上,导致庵里寂寂无声,只散发着阵阵檀香味。

       锦石庵内现存的碑文极具历史意义,考研深长。刻于前厅右壁上的碑文,让我们可以把庵寺的历史追溯到明朝万历甲申年之前。庵里的左壁上也有刻着“乾隆三十三年、施主信女温们林氏妙福题银一百两”等字的碑文。前厅左右壁上还镌刻着许多具有历史考证价值的碑文。

       走马观花的逛了一圈点石庵,虽然有点意兴阑珊,毕竟天下寺庙多数大同小异,加上重修后除了装饰外,整体布局都与小时候并无太大改变。自小与佛有缘的我们,自然对庵里的一切见怪不怪。我们所关心的,是这座庵的历史。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庵里在日落西山时,几名理事会的老帅哥还舍不得归家,正在品茗闲谈。经过一番厚颜无耻的自我介绍后,这几位帅气凌人的老人家,将他们对点石庵所了解的一切向我们娓娓道来。

       当中一位风趣幽默的老人家打趣地说我们的到来真是让这座庵寺蓬荜生辉后,就一本正经的告诉我们,点石庵现名“锦石庵”,原是点石寺。这座“释迦牟尼”佛庵占地面积两千多平方,实际建筑面积三百多平方。根据历史的记载,“锦石庵”没有明确的始建时间,明清两朝都有过几次重修, 可谓历史悠久。

       “锦石庵”虽说是博美镇内不可多得的名胜古迹,却也历经沧桑,多年来的沧海桑田以及时代变迁,导致了“锦石庵”屡毁屡建。近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是在2013年期间台风“天兔”肆无忌惮的破坏下,把整座庵寺的房顶都吹得支离破碎。好在博美人多是虔诚之人,在广大信众的强烈要求,当地村委会明确指示和内外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下,将募捐集资所得的款项在来年进行了重修工程。

       同年,村委相关领导班子向上级政府申报“锦石庵”为历史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的九月,由于内外各界人士的要求,庵寺内大大小小二十九尊佛像都装起了纯金古版金的金身,后殿也装起了三宝殿。随着修造工程基本完善,锦石庵自此香火鼎盛,四乡八里前来祈求福寿安康或者祈求子孙满堂的人多不胜数,庵里菩萨也庇护博美镇内合境平安。

       老人家也向我们诉说了今年农历九月二十一号,本来是要举行庆祝锦石庵文物保护挂牌三周年的仪式。奈何天公不作美,台风“海马”的不期而至,打乱了他们原先的计划。无可奈何之下,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台风过境后,由汕尾金峰山白字青年剧团千里迢迢来此演出一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白字戏。

       依依不舍告别了锦石庵的老人们,我们在归途中也若有所思。老家总有看不尽的风景古迹,品不完的历史人文。家乡中简简单单的佛庙,没有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随波逐流,便是先人留给我们最好的传世之宝。拜佛不一定要走远,佛庙也无需豪华,只要心中有佛,无论身在何方,都是一样的虔诚!

(不知道这个是不是,是的话还望采纳。。。)

博美天后宫,海岸第一山,待渡山,金厢滩,定光寺,张威纪念亭,玄武山(元山寺)

博美镇文物古迹有革命烈士纪念碑,1957年冬,中共博美区委员会、区人民委员会为纪念大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中在溪碧、田仔、内洋等陆丰县博美镇天后宫戏台地牺牲的革命烈士,在博美墟东侧建烈士纪念碑,供后人瞻仰纪念。

博美天后宫,坐落在博美墟内的南端,建于公元1753(乾隆癸酉年),是陆丰规模较大,适宜大型戏剧演出的一座大型古代戏台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