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美国遏制中国中方如何应对
推荐回答
军事—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及中国的应对 一 海上遏制与陆上遏制的并存 1 海上构建的三个岛链。 “岛链”一词最初是冷战时期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提出的,即在太平洋海域的一些岛群部署军事力量,形成扼杀、封锁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基地圈。冷战结束后,美国构筑的岛链并没有消失,反而不断加长,兵力也不断增加。从地理位置来看,从西向东依次有三个岛链。 第一岛链北起阿留申群岛,经韩国、日本列岛、中国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南至新加坡,有美军一系列的军事基地组成;第二岛链由马里亚纳群(包括关岛、塞班岛、提尼安岛、罗塔岛)、雅浦群岛、帛琉群岛、哈马黑拉马岛、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基地和驻军组成。第二岛链是一线亚太美军和日韩等国的后方依托,又是美军重要的前进基地。这是一条能源和矿产遏制链。“第一战略遏制链”是政治、军事和外交遏制链,“第二战略遏制链”则是能源、矿产遏制链。澳大利亚的铁矿、中东的石油在遏制中国发展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第三战略遏制链”由夏威夷群岛基地群组成。夏威夷既是美国支援亚太美军的战略后方,又是美国本土的防御前哨。 前两个岛链对我国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海洋是全球化经济的动脉和纽带,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海洋。“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的存在,制约了我国的海洋发展战略。从国家安全角度看,现代高科技战争的攻击方式是非接触、非对称的,在1000公里乃至2000公里之外就能发起精确打击。“第一岛链”距离我国大陆的纵深基本上都在200海里之内。对于战争而言,这个距离在中远程火力的攻击范围之内。“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的存在,缩小了我国海上方向的防御纵深。 2 陆上遏制 南起泰国,北至中亚五国,构成了美国从陆地上对中国的遏制。1991年,苏联解体,中亚五国从苏联的束缚下解脱了出来,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中亚出现力量真空,这为美国力量的进入提供了历史契机。 1994年,美国通过北约“和平伙伴计划”将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士库曼斯坦四国纳入北约的外围安全体系。美国还不断向中亚各国提供武器装备技术和资金,协助修订其国家安全构想,制订国防规划,为其军队建设和改革出谋划策,并多次进行联合军事演习。2000年以来,美国对哈萨克斯坦提供的各类军事援助达1000万美元,对吉尔吉斯斯坦提供100万美元,对乌兹别克斯坦提供的军事援助则达到近1亿美元。目前,以反恐需要为名,美军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驻有军事基地,中国西部边境出现美国的武装力量,对中国构成的威胁时不言而喻的;“9.11”事件之后,美国进攻阿富汗,摧毁了塔利班政权,阿富汗战争已过去整整十年,美军至今未从阿富汗撤军。在阿富汗,美军驻有最强大的海外军事力量,有驻军15人,阿富汗与中国接壤,这么强大的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我们绝对不能忽视;至于泰国,自1982年起,美军和泰军每年都要举办金色眼镜蛇的军事演习,今年,“金色眼镜蛇”2月7日在泰国拉开帷幕,此次演习历时11天,有美国、泰国、日本、韩国、印尼、新加坡和马来西亚7国的1.3万多名军人参加,其中主要是美泰两国。透过军演,我们可以看出泰国方面与美国的良好关系。 二 中国的应对 1 海上 从整体来看,中国奉行积极防御的的国防政策,一直以来,中国极力避免与美国正面的军事对抗,但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一再的干涉中国内政,对中国挑衅。1995年至1996年,为警告台独势力,人民解放军在第二炮兵进行了导弹试射,导弹落点最近的离台湾岛15公里,随后解放军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的登陆演习。美国克林顿政府派遣航空母舰在台湾东海岸游弋,对中国进行武力威胁,粗暴的干涉中国内政,酿成台海危机,最终,中国军方在未完成预定导弹试射任务的情况下停止导弹试射,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也草草收场。美国人后来把这次行动称为“预防性的防卫”,为自己武力威胁的奏效洋洋自得。但在中国方面,毫无疑问此事使中国政府和军方深感屈辱,这次对抗至今仍有深远影响,它成为深埋在中国领导人心里永远的痛。中国领导人从这次对抗中了解到,为了达成国家统一的希望,为了成为亚洲大国,他们必须挺身在军事上与美国对抗,特别是在他们自己的海岸线附近,绝不让这种屈辱重演。2001年4月1日,一架美国海军EP-3型侦察机在中国海南岛附近海域上空执行侦查任务,中国海军航空兵派出2架歼-8II战斗机进行监视和拦截,其中一架僚机在中国海南岛东南70海里(110公里)的中国专属经济区上空与美军飞机发生碰撞,中国战斗机坠毁,飞行员王伟跳伞下落不明,后被中国确认死亡,而美国的军机则迫降海南岛陵水机场,这就是中美南海撞机事件,经过谈判,中国释放了美军24名机组人员,侦察机拆解后归还美国。从上述事件可以看出,我国的海防力量还很弱小,美军依仗其第一岛链上的军事基地,对中国进行遏制,美国历史学家房龙曾把中国称为东亚大半岛,第一岛链的存在无疑是印证了这一说法。但第一岛链并不是牢不可破的,近年来,随着中国军事力量的增强,中国军方正在小心翼翼的冲破第一岛链,派遣海军舰队进入西太平洋演习,而且会日趋常态化,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切会受到美日的监视,对中国军事安全来讲,这是不能容忍的。从中国角度来看,要打破第一岛链,必须在一点突破,这个地点就是台湾,若国家实现统一,中国海军可直出太平洋,再不用受到种种限制。就我个人而言,如果2020年还未统一,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当然,这要看中央政府的决心与决策,更要看台湾当局那帮臭戏子血管里流的是不是和我们一样的血,年轻的台湾一代对自己是中国人的认同日趋淡化,情况引人堪忧,时间拖得越久,国家利益损害越大,我们越要看美国人脸色。 2 陆地上 2001年6月14日~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元首举行首次会谈并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近年来,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已进行过数次联合军事演习,各国在打击“三股势力”上有广泛的利益,联系也日益密切。从地理位置上讲,我国同中亚国家依山傍水,中国需要好好利用这一区位优势,扩大自身在中亚的影响力,一直以来,美军在中亚军事基地问题上与这些国家时常发生不快,俄罗斯随着总体实力的提升,对美国进入自己传统的势力范围也深表不满,在这一点上,中国大有文章可做。另外,前一段时间,传言称巴基斯坦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援建瓜德尔港海军基地的请求,将来此基地可以租给中国海军使用,巴基斯坦是中国的铁杆盟友,如果传言是真的,好友的盛情实在是不该被拒绝。瓜德尔港面临的阿拉伯海是自波斯湾运输石油和自非洲运输天然资源的重要海上通道,邻近波斯湾,处于战略要冲,中国曾从财政上援助该港口的建设。虽然迄今为止,中国保持不在海外建立军事基地的立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想这一立场终有一天会改变。 战后美国对华的遏制政策表现在多方面,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等,这里我主要选取三个方面,即军事、太空技术和舆论来看: 军事方面,在武器禁运问题上向欧盟施加巨大压力,希望欧盟维持对中国禁售武器。美国也加紧把日本和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整合到美国的武器防御系统。再者,美国也向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出售先进武器,如印度等。 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的这种意在遏止中国崛起的全球策略呢?中国所要追求的目标应当是一方面避免和美国陷入一场类似于美国和前苏联的冷战,另一方面,在避免处于战略上被孤立的同时继续营造一个崛起的国际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任何情绪性的和非理性的回应都会是适得其反,理性和现实主义应当占据中国区域和国际战略转型的主导地位。 中国也不必看轻自己崛起所产生的影响力,尤其是经济上的力量。在国际政治上,经济实力还是基础。有了经济力量,中国的海外影响自然就会扩展,中国的国防建设才是可持续的。 中国也不必看轻自己崛起所产生的影响力,尤其是经济上的力量。在国际政治上,经济实力还是基础。有了经济力量,中国的海外影响自然就会扩展,中国的国防建设才是可持续的。 太空技术方面,美国所有的战略力量都依赖于美国的太空设施和强大,这就是美国的弱点所在。只要中国能够充分证明自己有能力摧毁任何太空设施,特别是能够精确打击美国的卫星设施,所以,当2007年中国实验发射导弹把废弃的卫星摧毁时,美国上下受到巨大震撼。中国应当及早发力发展太空武器,这是攻击美国最有效的军事手段,如果能够实现在卫星上发射导弹,美国将无所遁形,完全置于中国武器的攻击范围之内,而且,中国的卫星技术是中国最为骄傲、最为擅长的。大力加强太空军事力量应当是国防建设的重点,也是遏制美国军事讹诈的最有力的武器。 舆论方面,就目前来说,与美国相比,中国在国际舆论中是处于弱势的,往往处于被反对的境地,始作俑者往往是美国媒体。但是,美国媒体是忠于市场的,谁让媒体获利,谁就可以掌握媒体。对于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当前中国在世界受到极高关注度的优势,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来撬动国标媒体的报道基调。比如,中国领导人主动接受西方一些重要媒体的采访,向世界介绍中国、展示真实的中国、展示真实的中国领导人,而比较有个人魅力、个性特点以及勇于接受西方媒体采访的中国领导人往往在西方民众中很受推崇。因此,中国领导人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的手段来让世界了解中国,以此争取有正义感的世界人民,从而扩大中国的影响力,营造于我有利的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