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谁能告诉我中国二炮部队建军历史。

发布时间:2019-09-10 00:42:34

请问谁能告诉我中国二炮部队建军历史。

推荐回答

第二炮兵,组建于1966年7月1日,由地地战略导弹部队和常规战役战术导弹部队组成。它的主要任务是遏制敌人对中国使用 核武器,在敌人对 中 国发动核 袭 击时,遵照统帅部的命令,独立地或联合其他军种的战略核 部队对敌人实施有限而有效的自卫反击,打击敌人的重要战略目标。 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是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和实战能力的主要核威慑和战略核 反击力量。它由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部队,工程部队,作战保障、装备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部队组成,是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和实战能力的主要核威慑和战略核反击力量。 常规战役战术导弹部队是装备常规战役战术导弹武器系统,遂行常规导弹突击任务的部队。它由近程、中近程常规导弹部队,工程部队,作战保障、装备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部队组成。 第二炮兵领导机关设有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装备部,其下的基本组织层次为基地、旅、营。 名称由来第二炮兵简称“二炮”。对于这个名称,不少人存在误解,如“二炮”就是比“大炮”小一点的常规武器,不但有“第二炮兵”还有“第一炮兵”、“第三炮兵”等等。其实不然。第二炮兵即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如今已初步形成了核常兼备、射程衔接、威力和效能明显增强的武器装备体系,具备精确、机动、全天候的战略反击本领。 为何要叫“第二炮兵”?这完全是出于当初的保 密需要。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可世界并不太平。面对敌对势力的核讹诈,中国决心创建自己的战略核力量。一九五六年作出了重点发展以导弹、原子 弹为尖端武器的决策;从一九五七年起,逐步组建了战略导弹的科研、训练、教学机构;一九五九年,中国第一支地地导弹部队正式组建;一九六六年七月一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领导机关。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是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组建的,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没有使用“战略导弹部队”这个称谓,而是由周总理亲自命名:第二炮兵。 1956年3月14日,周总理召开专门会议,决定成立以聂荣臻为主任的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具体领导弹道导弹的研发工作。同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技术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57年12月,中央军 委决定创建战略导弹部队,军委炮兵领导机关和国防部五院,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在北 京 长辛店成立了培训导弹部队各级指挥员、参谋和技术骨干的导弹教导大队。经过紧张的筹备,于1958年1月正式开学,来自全军部队及科研单位的600多名干部、战士在这里开始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艰苦的创业。教导大队当时所使用的教学和训练装备,是从苏联购买的P-2地地近程导弹,教官也由苏军派遣的官兵担任。 1958年4月,第一期训练班结束后,苏军任教人员全部回国。此后,导弹教导大队依靠自己的力量,又相继举办了两期训练班,为地地战略导弹部队培养了一批使用导弹技术的指挥员和技术人员。1958年10月,军委 炮兵司令员陈锡联、政治 委员邱创成向中 央军 委提出筹建导弹部队学校的建议。中 央 军委采纳了这一建议,确定将武威步兵学校和西安炮兵学校改建为导弹部队学校。1959年4月、9月,两所导弹部队学校先后成立,分别命名为武威炮兵学校和西安炮兵特种技术学校(后改称“西安炮兵高级专科学校”)。导弹部队学校的建立,使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有了稳定的培训基地。 在积极开展培训工作的基础上,中央 军委开始部署地地战略导弹部队的创建工作。1959年6月,地地导弹训练大队圆满完成训练任务,中央军委决定撤消地地导弹训练大队,组建成2个地地导弹发射营。1959年11月,将导弹教导大队第一教导营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的第一个导弹营,移驻武威炮兵学校,结合教学工作进行部队建设。 1960年3月,在西安炮兵高级专科学校组建了第二个导弹营。这种在学校组建导弹营的做法,一方面用以加强学校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装备和教学力量,加快部队的建设。1960年10月,中国根据苏联P-2导弹仿制出国产第一枚近程地地战略导弹,命名为东风-1号。1960年11月5日,,导弹第1营在甘肃双子城基地首次成功发射了一枚东风-1号导弹,标志着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已形成战斗力。与此同时,中央军 委决定建设战略导弹发射阵地,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将军带领一班人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深入北国原始山林实地考察。 1961年1月,总参谋部根据中 央军 委的战略部署,批准在沈阳、北京和济南军区组建第三、第四、第五个地地导弹营。在操作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部队开始投入实弹发射训练。 1963年10月和11月,八O二和八O一营各成功地发射了1枚国产东风2号近程地地导弹。 1964年1月,根据战略导弹部队发展的总体规划,上述五个导弹营扩编为五个导弹团。 地地战略导弹部队的阵地是用于贮存武器装备和实施反击作战的重要依托。这种阵地特殊而又坚固,工程大,样式多,配套全,要求高,必须保证导弹核武器贮备所具有的条件;坑道内人员生活、机械启动所必须的条件;核防护与核反击作战所必须的条件。自从导弹核武器问世以来,各有核 国家都把阵地作为提高战斗力的基础条件,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研究和加强阵地工程建设,使之适合武器的发展和战斗力提高。1960年6月,军委对修建导弹阵地作了部署,确定了一整套方针原则。1963年初,军委第198次会议正式决定建设战略导弹阵地。作战基地机构的建立,采取先组建基地工程指挥部,而后转变为基地领导机构的办法。按此办法,经军委批准,第一个作战基地于1964年11月正式成立。随后又成立了第二、第三个基地。 1964年6月29日,中国第一枚自行研制的东风-2号中程地地战略导弹在甘肃酒泉基地发射成功。1964年9月28日,军委正式下达组建第一个战略导弹阵地的命令。来自全军88个单位的数万名官兵,陆续向北国某地大山密林深处秘密汇集。就在这支部队进山不久,一支支担负同样使命的部队开进了中原古岭、南疆密林、西部高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 原子 弹在 新疆 罗布 泊爆炸 成功。自此,中国成为世界 核俱 乐部的第五个成员。10月17日,国务院总理周恩 来致电世界各国政府首脑,阐明中国对于 核 武器问题的立场:中国政 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 核 武器,中国进行 核 试验、发展 核 武器,是被迫而为的。中国掌握核 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 威胁。中国 政 府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 武器。 在中国第一颗原 子弹爆炸 成功后,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的研制工作相继展开。中国的地地战略导弹由单一型号向多种型号发展,不仅为加速发展地地战略导弹部队创造了重要的物质条件,而且客观上也要求尽快建立统一管理这支部队的领导机构。地地战略导弹部队创建初期,隶属于军委炮兵。随着战略导弹部队的发展,此种领 导体制 已不适应需要。1965年6月和1966年3月,副总参谋长张爱萍、炮兵司令员吴克华先后向 军委提出建立地地战略导弹部队领导机构的建议,1966年6月6日,中共 中央、军委作出了以原中国 人民公安 部队领导机构为基础,与军委炮兵领导机构中管理战略导弹部队的机构合并,组建地地战略导弹部队领导机构的决定。 7月1日,第二炮兵领导机构在北京正式成立,从此第二炮兵成为人民解放军序列里一个独立的军种。1967年7月4日,中 央 军委任命向守志为第二炮兵司令员(未到职),李天焕为 政 治委员。就在这一年,各发射部队带着自己的装备告别了城市,驻进了深山密林、戈壁荒原,为共和国锻造和平之剑。从此,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序列里增添了一个实施战略核反击的新兵种,这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础,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遵照 军委的命令,原属炮兵领导的导弹基地和导弹团及担负阵地工程修建任务的工程建筑团、炮兵第一研究所、直属军械仓库,均于1967年11月归建到了第二炮兵建制领导。 1970年1月30日,东风-4号远程战略导弹在甘肃酒泉基地发射成功。4月24日,由东风-4衍生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射入太空。1980年5月18日,中国第一枚洲际战略导弹东风-5号自甘肃酒泉基地向南太平洋海区发射成功。中国从此具备了跨洲际核打击能力。 随着导弹核 武器的迅速发展,第二炮兵先后建成一批中程、远程、洲际导弹部队和工程建筑部队,并陆续组建了相应的作战保障、后勤保障和技术保障部队,以及院校、科研单位。第二炮兵羽翼渐丰。 1984年,第二炮兵正式承担起战备值班的神圣职责。这年的10月1日,中国第二炮兵在国庆35周年阅兵中首次公开亮相。当12辆巨型牵引车载着中国中、远程和洲际战略导弹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时,整个世界为之震惊。美联社报道说:“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首次展示了它的实力,它显示出中国有相当高的制造水平,它的出现,足以防御任何形式的战争。”英国《泰晤士报》也称:“中国今天第一次将它的导弹家族展现在世界面前,足以证明它有覆盖地球每一个角落的能力和自信。” 1985年5月20日,东风-21号中程固体战略导弹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导弹技术又有了新的突破。1986年9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宣布:“今天中国有实力来保卫祖国了,一旦受到外国的核 袭击,我们能对该国作出核反击。” 1989年9月,中国提前五年建成了完整的核 武器战打击系统,它可以高效率地遂行战略核反击任务。1995年夏,第二炮兵数万名官兵经过十多年浴血奋战修建的“长城工程”胜利竣工。一批批不同型号、不同发射方位、不同样式的,能打、能防、能储存、能指挥、能生活的战略导弹阵地,出现在中国大地上。 1999年8月2日,新华社宣布:中国在本国境内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新型远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10月1日,东风-31号洲际战略导弹在天 安 门广场首次公开亮相。和15年前的国庆35周年阅兵相比,中国新一代战略导弹重量和体积变小了,而弹头威力、反映时间、命中精度和机动性能却大大提高了,这标志着二炮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目前,第二炮兵武器装备已形成固体与液体并存,核导弹与常规导弹兼有,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齐备的武器系列。 作为中国军队中最年轻、最现代化的军种,第二炮兵多次圆满完成导弹发射训练任务和近似实战条件下的战役演习。70年代中期,二炮部队组织了一次规模宏大的导弹团远距离机动作战实弹发射演习,演练了走、藏 、打的全过程。这是第二炮兵走出阵地实现“机动作战”的首次尝试,也是走向成熟的标志。80年代初,第二炮兵又成功进行了首次规模庞大的合成训练战役演习,检验了部队整体作战能力。1994年冬,第二炮兵举行了首次阵地生存演练。即在“遭到”突如其来的“核 袭击”区里,先进行紧急的核 化 污染监测、洗消和战地救护,然后开始实施“核反击”。1996年3月,第二炮兵以四发四中的辉煌战绩,圆满完成了向东海和南海海域发射导弹训练任务,展示了中国军队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目前,第二炮兵导弹发射成功率达到了100%,精确度比过去大幅度提高。外国媒体说中国导弹具有“点穴”之功。过去导弹静卧深山,机动困难,发射准备时间长;如今不管是在崇山峻岭还是大漠戈壁,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发射车拉起导弹就可以在简易路上跑,到预定发射点位后支起架子就可以打,真正达到了全方位、全天候。通过全面实施超前训练,缩时发射训练,导弹旅合成训练,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的时间大大缩短,快速反应能力明显增强,整旅整团作战能力不断提高。 近几年来,第二炮兵部队大力开展科技练兵,研究新战法理论,改革训练内容,改进训练方法,并围绕装备研制、武器性能改进、现代化指挥手段等开展科研攻关,先后研制出战略导弹仿真模拟训练系统、导弹自动化测试系统、导弹控制系统、电子化指挥系统、通用文电处理系统等千余项科研成果,相继运用到训练、发射场。为加速科技人才生成,他们启动了“人才接力计划”和“神剑人才工程”,建立了“导弹专家技术方阵”和三级“技术尖子人才库”;导弹技术专家进入团以上作战部队决策层;大学生士兵群体出现在导弹训练场、发射场。目前,战略导弹部队已拥有工程院院士和一大批国家级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全部队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军官占军官总数的70%,所有军事主官都是大学毕业生。 长剑倚天护神州。系国家安危于双肩的中国第二炮兵已具备了“随时能够打仗,随时能够打胜仗”的全方位、全天候战略反击能力,成为保卫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的倚天长剑。采纳哦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