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同道合的张之洞和章太炎,为什么走向了反目成仇?

发布时间:2019-09-19 17:38:53

志同道合的张之洞和章太炎,为什么走向了反目成仇?

推荐回答

作者: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季我努学社顾问,季我努沙龙讲演嘉宾。

章太炎与张之洞在政治上和学术上有相当多的契合点应该是事实,他们有着共同的敌人是今文经学大师康有为,有着共同的理想是国家改革社会进步,有着共同的不偏不倚的中庸路线,然而他们不仅没有继续合作,反而反目成仇,不共戴天,这究竟是为什么?

对于这层原因,我们过去都是听章太炎事后一家言,以为是他对张之洞《劝学篇》的批评使双方交恶。章太炎说,他在很早的时候就持《左氏春秋》及《周官》义,与言今文经学的人不相会。清湖广总督南皮张之洞亦不喜《公羊春秋》家。这是他们在学术上的契合点。有人将章太炎的情况及学术倾向告诉了张之洞,张之洞遂嘱章太炎撰文批驳《公羊春秋》家。这就是章太炎前往武昌的原因。到了武昌,张之洞方草《劝学篇》。大约出于礼貌和尊重,张之洞曾将此书送给章太炎批评,章太炎见上篇所说多效忠清室语,因答曰下篇更为翔实,以此回避了对上篇的评论。张之洞有幕僚梁鼎芬,自居学术领袖,但在章太炎看来是狗屁不通。

章太炎的根据是听说梁鼎芬与人争文王受命称王义,至相?击,章太炎对梁鼎芬的说法不认同,以为梁鼎芬根本不懂经古文经学的区别,不识古今异法:梁鼎芬当然也不是章太炎所说的那样不堪,然而他们两人由此结下梁子,大约也是事实。又一日,友朋相聚,梁鼎芬在谈话中又涉及《左氏春秋》与《公羊春秋》异同。这是章太炎过去多年研究领域,他对梁鼎芬的说法当然不愿认同,大约很傲慢地说了这样一通话,表示内中国,外夷狄,《春秋》三家都是一样的。至于?s君称君为君无道,三家的看法亦没有什么根本区别。这当然使梁鼎芬有点儿下不了台。又一日,章太炎与梁鼎芬等人言及光复,终于惹恼了梁鼎芬。两人大约由此正面冲突。未几日,章太炎主动辞去了在武昌的聘任,乘舟东下。这是章太炎多年之后的一个解释。

根据章太炎后来在《艾如张董逃歌序》中回忆,他对张之洞《劝学篇》的意见似乎也不是那么简单那么直白,他当面或许没有对《劝学篇》提出多少批评意见,或许确实有意识回避了点评内篇的尴尬,但章太炎是一个藏不住话的人,他所认识到的问题,一定会找机会说出来。于是他在从张之洞处退出后告诉那些幕僚们,历史发展的规律就是这样,生于哪个洲的人就一定倾向于哪个洲,生于哪个国家的人也一定倾向于哪个国家,人之性然也。惟我赤县神州,五千年来沐浴历朝历代往圣先贤的膏泽,久已形成自己的国民性格,至少有这样三点是必须坚守的:上思利民,忠也;朋友善道,忠也;憔悴事君,忠也。现在南皮张大人《劝学篇》舍弃上思利民和朋友善道两个忠字,只要一个忠君,这显然是有问题的。况且,满洲人说到底只不过是乌桓遗裔,蹂躏吾族几三百年,茹毛饮血,视民如野鸡如兔子。现在即便九世之仇不能报,那也不能强制要求人们再去愚昧地忠君。

或许是几杯老酒下肚,章太炎真的敢这样胡说八道,听者闻言不是一般的大怒震惊,因为这可是犯上作乱,是掉脑袋的事。大约正是这种背后的瞎说,使张之洞的幕僚们觉得章太炎与他们可能并不是一路人,如果让章太炎继续留在这里,迟早都会给他们的主子,甚至给他们自己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出自《民国遗民:章太炎传》,东方出版社出版

编辑:马巧玲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