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分)上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曾使西方陷入长久的梦魇,而当时的苏联却“风景这边独好”。阅读材料回答
推荐回答
(1)(共12分)苏联是以压缩消费和牺牲农业为代价来实现工业化的,由此导致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经济管理方式单一落后、农业长期贫困、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社会矛盾尖锐。(6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在西方经济持久萧条的背景下,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结果,短时期内迅速实现工业化,其国际影响扩大,令西方震惊、羡慕;但这些是以忽视轻工业和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并且表现出对人民生命和利益的漠视;出于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敌视;很多人对苏联这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做法持有疑虑,等等。(6分。分成就和影响、缺陷、敌视或看法等方面。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该题两问总分合计不超过12分)(2)(共10分)不同之处:罗斯福新政以立法方式进行(或开始社会改革立法);关注农业、促进消费;注重民生或建立社会保障体制等。(6分。每点各2分。答扩大就业或坚持市场经济等可酌情给分。)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美国政府开始实现向福利政府的职能转变;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4分。基本答2点即可。该题两小问总分合计不超过10分。)(3)(4分)发展经济应注重国民经济比例的综合平衡;应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如答经济结构应合理或注重提高人民福利等亦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4分) 试题分析:(1)苏联工业化的教训,可根据材料一、二,从指令性计划经济管理方式和工农业关系两方面概括。理解“外部世界怀着蔑视、恐惧和羡慕的复杂心情注视着苏联”,可分“蔑视、恐惧”和“羡慕”两方面去把握,羡慕的原因是双方经济形势、成果的对比,“蔑视、恐惧”的原因在于意识形态的对抗、两种经济模式的差异。(2)将材料三中罗斯福的举措“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与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加以对比,可得出两种经济的不同之处。由材料三中“政府干预经济……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保持和重新肯定了美国对其民主制度的信心”,可归纳概括罗斯福新政的深远影响。(3)结合第(1)(2)问,吸取苏联经济建设教训,借鉴罗斯福新政可取之处,即是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