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 西厢记 看后的感受
推荐回答
《西厢记》是中国著名的民间传奇故事之一,唐贞元间书生张珙,在普救寺邂逅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发生爱情。时河桥守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强索莺莺为妻,崔夫人当众许愿:有退得贼兵者以莺莺许之,张珙驰函好友白马将军杜确发兵解围。然崔夫人嫌张贫寒而赖婚,张珙相思成疾,莺莺在侍婢红娘撮合下,夜奔西厢探慰张珙,事为崔夫人发觉,拷问红娘,红娘据实以告。夫人不得已而将莺莺许配张珙,但又借口不招白衣女婿,迫张上京赶考,莺莺与张珙满怀离愁而别。 莺莺空守西厢,思嬉戏君心切,和红娘一道耐心苦等。张生终於中了状元,衣锦荣归,和莺莺团圆... 感想:张君瑞与崔莺莺的邂逅相遇,一见钟情,进而相思成病,又如红娘的勇敢正直、聪明伶俐,塑造的淋漓尽致,让人们感悟到爱情是能够冲破任何阶级,就算是世俗罗网,最终胜力的是悲剧性的结局,爱情主人翁仍然是〈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以体现爱情的坚贞不渝,此书引起了一股新的潮流;一种尽情歌颂爱情神圣伟大的思想,更是一个现代跨世纪的革命。 真正在西厢记的年代里,真是终成眷属的有情人又有多少?像张生与莺莺敢於挑战礼教,挣脱其束缚,为自身之幸福努力,即使老相国的过河拆桥,亦或童言泄隐秘,仍是阻不了这海枯石烂的豪壮誓言,长亭送郎君,千里传情愫,更证明两人天崩地烈乃敢与君绝之决心,他们是如此珍惜那一刹那,然而在现今的社会中,自由恋爱恰似上帝给予我的人权,是多麼的得来容易,相爱应是互相尊重,珍惜所拥有,更要体会出爱与被爱中的责任。更是现代人中所需三思的问题。 中国古代的四大民间传说—《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无一不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不管他是天上的神仙,还是人间的帝王。封建势力纵然能拆散一对痴男怨女,却永远拆不散两颗至热的心,爱情将是永远的胜力者,永远活跃在人民大众的口头文学中。 此书也增添了科举考试和金殿审案的情节,使张君瑞和郑恒的矛盾冲突更顺理成章,为郑恒破坏张君瑞与莺莺的爱情埋下伏笔,故事中的最大阻碍莫过於相国夫人,为了维护礼教的尊严,门风的清白,虽然深知相貌,学问,郑恒跟张生如天壤之别,人品更是望尘莫及,仅因郑恒出生权贵,又是亲侄儿,当然是〈小猪蹄子往里拐〉,是亲三分像了,由此可知,相国夫人所见的是荣富贵,是门当户对,若被穷酸的张生贼心得逞岂不门风败坏、威风扫地?只因张生的穷困潦倒,对於平民的不屑与歧视,却见不得张生的器宇轩昂、满腹经纶,眼前尽是被虚荣所蒙蔽,尘秽视听!见不著远大的未来,目光如豆、目不见睫,在这里,我看见的是古代贵族那丑恶的骄恣之心,婚姻俨然成了商业利益的代名词罢了! 故事到了最后,张生凭著那优异的才干,学富五车,终究成了天子门生,官值三品,奉旨完婚,中间也巧妙穿插郑恒抢婚的事件,更增添了情节之曲折,矛盾更加尖锐,冲突更加激烈,内容更加感人。 东天上。一钩月牙儿弯弯,把皎洁的银辉洒满山川,也洒进西厢中,偷偷地望洞房中窥个半张脸,顽皮的偷看这对历近悲欢离合的新人,还想偷听他们说了什麼。他们也许说了很多很多,语已多,情未了。他们也许什麼都没说,此时无声胜有声。百年余后,苏东坡为他们写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秦少游替他们说了: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爱情是人生必修的课题,当真爱来敲门,请不要吝情的默不吭声,当真爱来临,请让你的心湖泛起阵阵涟漪,亦或刮起了滔天巨浪! 我觉得现代的爱情观中彷佛恋爱是成人的表现,认为有了男女朋友就已代表自己够成熟,但对於爱情的真谛往往忽略,也因此爱情是故变得廉价,相较於古人的山无棱、天地合,实有南辕北辙之慨!不懂得珍惜爱情,认为所谓的自由恋爱便是穿衣服一般,喜新厌旧,穿久了就要换,进而致使〈速食恋爱〉的产生。如何珍惜所拥有的一切,不要等到失去才后悔莫及?如何在开放的观念中不失分寸?以成熟的心去对待,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甜蜜的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