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面孙乾字什么?
推荐回答
孙乾,字公祐。没出仕之前在汉朝著名教授郑玄那里做研究生。刘备当上徐州牧后,聘请他担任从事官职。汉朝州牧手下有两名从事,地位仅次于州牧:一为治中从事,一为别驾从事。治中主内政,别驾主外交。从孙乾后来数次出使袁绍、刘表的事实可推定他当时担任的是别驾从事。在《三国演义》中,孙乾是陶谦在临死前推荐给刘备的:老陶谦自知死期将近,想将徐州牧的官位让给刘备,刘备一看陶谦快没气了,半是真心半是虚伪地说:“我一个人无法担当如此大任。”陶谦这个人好,特老实,说:“我推荐一个人辅佐你,此人籍贯北海,姓孙,名乾,字公祐 。适合做从事的工作。”发现问题了:孙乾不可能是老陶谦临死时才发现的,为什么不早用,而是非要等到快断气才推荐给刘备?考据《三国志·孙乾传》及其附注,我们大致可推断出,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刘备当上徐州牧后,在郑玄教授那里做研究生的孙乾同学想从政,郑玄是名教授,在政界特别吃的开。而且郑玄的师兄弟卢植是刘备的导师,将自己的爱徒推荐给刘备很是轻而易举。孙乾到刘备手下后,数次发挥了他超凡的外交能力。袁术命纪灵攻打刘备时,刘备兵力微弱,孙乾只凭一封信就劝的吕布立刻发兵来救。吕布的箭法在三国武将中口碑不错,可惜纪灵没怎么看过。孙乾的来信使吕布特别高兴,决定和平解决争端:在自家辕门给刘备、纪灵免费表演箭法,不知纪灵是吓坏了还是感动坏了,看完吕布射箭后,纪灵立即退了兵。小沛被吕布围攻后,孙乾建议刘备去许昌投奔大仇人曹操,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孙乾说的曹操直说:“我和刘备是兄弟”。不过,孙乾的计策太差劲,只要刘备一用他的计,马上就要吃大亏。刘备反了曹操后,龟缩在徐州,怕曹操带兵讨伐,于是孙乾献了一个“互为犄角”之计,叫刘备和张飞在小沛迎敌,关羽在后方下邳留守。刘备一听,大叫:“妙计、妙计”。刘备和孙乾念书的时候学的都不是兵法专业, 他们不知道兵法学的开山祖师孙武子早在几百年前就说过:“诸侯在自己的境内作战,这种地势叫做散地”。在散地作战,应该集合所有的部队攻击敌人。曹操当时是中国有名的兵法学博导,听说刘备用此计后哈哈大笑,马上举兵来攻。只用了几天时间,不但把徐州的国有资产全部收回,还将关羽“请”回了许昌。幸亏当时陈登头脑比较清醒,知道孙乾干跨专业的活搞不好要捅娄子,要刘备在用“互为犄角”之计的同时,派孙乾去刘备的另一个大仇人袁绍那里求援。袁绍这人小心眼,记仇。刘备以前帮老同学公孙瓒群殴过他,又把他堂兄弟袁术打了个半死。就算孙乾再能说,去他那里恐怕也怕讨不了好。于是陈登献计:可通过刘备的师叔伯,也就是孙乾的师傅郑玄,写封信做做袁绍的思想工作。郑玄心疼徒弟,怕刘、孙二人被曹军狂殴而死,马上写信教育袁绍。袁绍比较尊重知识分子,加上孙乾把他奉承地飘飘入云,答应帮刘备,使得刘备在丢掉徐州后很快就在河北办上了暂住证。刘备脱离袁绍后去了汝南,考虑到手下只有孙乾选修过地理专业,于是派他在许昌去河北的路上搜索关羽,孙乾果然不负重望,找到了关羽并把他带回汝南。只是刘备打仗本事不行,在汝南又被曹操打败,正在穷困潦倒的时候,孙乾拉着老搭档糜竺自告奋勇去找荆州牧刘表,替刘备在荆州登记正式户口。孙乾的专业特长发挥的不错,马上把刘表说的头脑发热,脱口而出:“刘备是我兄弟,我早就想见他了。”刘备在荆州是安家了,可袁绍俩儿子却闹着要分家。刘表后来给袁尚的一封信中说道:“每与刘左将军、孙公祐共论此事,未尝不痛心入骨,相为悲伤也。”看来袁家二少因分家产而打的头破血流的事,这三个大男人没少议论,不然不可能用“每与”。而且感情色彩还比较强烈,是“悲伤”而不是“痛惜”。这三个人的心理大概也不相同。刘表是担心他那两个宝贝儿子以后会做出这种事情,刘备则是悲伤自己东奔西跑,现在才混了新野这么个小地方,可这俩小子把袁绍那么大的基业糟蹋了都不心疼。孙乾悲伤什么有点难以猜测,大概是悲伤自己没跟着袁绍混,不然的话,凭自己能把死人说活的口才,一定能把二袁说的痛哭流涕,团结抗日,不,是抗曹。刘备获得西川后,封孙乾为秉忠将军。可惜没有多久孙乾就死了。后来吴蜀屡次发生荆州之争,如果孙乾还能多活十年,他既然能够将曹操、袁绍这两个与刘备有过节的人说动,说服孙权应该不是问题。可惜,历史没有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