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歷史角度讀蔣介石日記怎么样
推荐回答
黄仁宇的书只读过两本,一本是《万历十五年》,让我对他的大历史观产生了无限的兴趣,另一本是《缅北之战》,原以为是战争研究,买来才知道只是人家二十来岁在缅甸时期的通讯稿而已,上当了! 买这本书时(09年),适逢蒋家后人将蒋介石日记捐给了美国胡佛博物馆。但其实这本书写于日记捐献之前,作者所获取的日记资料比较间接,而且有限。所以还是有点儿遗憾的。 这本书仍然是从大历史观出发,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考虑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而不能跳脱此情境,站在后人的思维上去评价。在此历史观上,作者回溯蒋介石从1924创办黄埔军校到1945抗日战争结束这段时间的历史事件,总体而言,对蒋评价比较正面,且寄予了同情。 蒋所处的时代,国家四分五裂,虽然民国成立,然而影响有限,且在政治、体制以及经济上,仍处于一个中世纪的水平。以此条件,蒋介石能取得北伐胜利,完成形式上的统一;又以此条件,在正面战场以巨大的牺牲抵挡日本的侵略直至珍珠港事件爆发。如果说李鸿章是一个“裱糊匠”,那蒋介石的工作则更为艰辛,因为清朝至少还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蒋介石致力于从上到下的改革,想要从上层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政府,然而无论是他的个人意识,还是受传统文化的渗透影响,收拾一个烂摊子的难度远远高于破坏一切,重建一切。毛泽东在日本60年代访华的时候,说过要“感谢”日本,因为正是日本的侵华“破坏”了旧有的经济和政治基础,才使得共产党最终可以在中国这张白纸上实施一系列的自下而上的改革。 历史的真相永远在薄纱后面,若隐若现。很多人都说,历史没有真相。我想,确实没有绝对的真相,但我们至少可以在掌握大部分历史条件的情况下,对待历史人物更公平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