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29 15:01:17
诉讼一词最早始见于元代,诉即当事人一方向官府控告他人的违法行为,俗称告状。讼即官府接受告状,并依法制裁犯罪行为,亦称为断案。在诉讼的整个过程中,证据是法官断案的依据,也是诉讼最核心的内容,证据包含人证,物证,书证,勘验等证据。只有在证据确凿,罪犯认罪伏法的情况下,案子才能最终结案。
那么在断案之中,如果证据不全或者没有人证物证可以直接指向犯罪嫌疑人,法官该怎么找出凶手或者说罪犯呢?有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种:依据法医的现场勘测结果。法医最早起源于秦代,在秦朝时官名叫令史,秦律规定,死因不明的案件都要进行必要的尸检,司法官如果不按照法律流程进行检查,将受到惩罚。所以后代也沿革秦朝的律法,地方部门都会配备相应的法医,法医的现场鉴定结果是法官断案最直接依据和参考。
宋朝的《洗冤汇编》中就曾记述这样一个案子,甲乙两人结伴出行,在两人准备涉水过河时,甲看到乙身上带了很多钱财,于是就起了谋财害命之心,在河中间,甲将乙按入河中,令乙窒息身亡。然后托出他的尸体,报官说乙溺水而亡,因为尸体上没有过多的伤痕,法官也认定是溺水身亡。但验尸官却从死者的指甲缝和鼻孔中验出了泥沙,并且死者胸前呈红色,口唇有黑斑,肚子膨胀,这些检验结果表明乙是被人按入水中窒息而亡,是他杀。最终在验尸官的检验证据下,甲如实交代了自己杀人谋财的动机和过程。
第二种:依据案情和逻辑进行缜密的推断。在一些凶杀,盗窃和死因不明的案子中,如果凶手没有留下作案罪证,法医也检验不到最有力的物证,官府也缺乏相应的目击人时,案情该怎么破呢?这时候就需要依靠法官的经验积累和缜密的思维推断,比如在周星驰主演的《九品芝麻官》中,宦官子弟常威为了霸占戚秦氏,将戚秦氏一家残忍杀害,为了掩盖罪行,又将毒药灌入死人口中,来制造一种死者系服毒自杀的假象。最终县令包龙星用银针刺喉,发现死者喉中有毒,在银针刺胃时,却显示没有毒,这就证明了受害者是死后被灌入毒药的。
在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月黑星稀的晚上,一个老妇人背着包袱赶路。这时候一个抢劫犯从后面一把夺走老妇人的包袱后就跑掉了。老妇人大呼抢劫,有好心人前往追赶,然而抓到抢劫犯时,劫犯却倒打一耙,说好心的路人是劫犯,由于天黑,老妇人也分不清谁是劫犯,现场又缺乏目击证人。县令一番思考后,遂令二人沿着衙门前的路疾跑,其中一个人明显跑的慢,县令认定此人就是劫犯。众人都不解,县令说:“如果跑的快的人是劫犯,肯定是不可能被追上抓住的。”事实确实和县令推断的一模一样。
第三种:心理战术让罪犯不打自招。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很多善于断案的能人都善于抓住犯人做贼心虚的心理,运用各种心理战来逼迫罪犯不打自招。比如历史剧新三国中的一段,聪明多智且深得曹操喜爱的曹冲被毒死后,曹操为了在曹丕和曹植间找出凶手,就让他们两个去灵堂守夜。半夜三更时,尖利哀嚎的猫叫声此起彼伏,曹丕吓的战战兢兢,一夜没有合眼,曹植则呼呼大睡,曹操隔着帘子将这一幕都看在眼里。
在宋朝时期还有这样一个典故:陈述古在福建蒲城县任县令的时候,县里发生了一起重大盗窃案,有很多嫌疑人,但证据又不能直接指定哪一个是真犯。陈述古就心生一计,他对这些犯罪嫌疑人说,县里有一口古钟,能辨明罪和无罪,只要把手放在钟上,即刻便能得出结果。然后他就让嫌犯晚上一个个去摸钟。事先陈述古让人在钟上图上黑墨,等嫌犯在漆黑的夜晚摸完后,陈述古观察他们的手,结果有一个人的手干干净净,遂认定此人就是盗窃犯。为什么要选择漆黑的晚上呢,因为晚上真犯看不到别人摸过钟的手是黑的,陈述古正是利用了犯人做贼心虚的心理,准确找出了真正的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