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闭症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9-09-19 20:25:21

有自闭症怎么办

推荐回答

自闭症的治疗,一是带孩子去正规医院去治疗,二是矫正机构或家长对患儿进行校正训练,方法如下:

1、正视疾病,对孩子的疾病树立可治愈的信念。家长对孩子疾病的态度是孩子疾病能否康复的关键。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的疾病,认识到其危害性的,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疾病的可治愈性,对孩子疾病的治愈树立信心。积极应对,同时在对孩子的日常护理中要谨遵医嘱。 2、坚持不懈,家长要树立长久作战的准备。坚持治疗既是对孩子的负责,也是对疾病治愈的保证,家长在孩子治疗的过程中看到一点成效就终止了治疗,这是错误的做法,家长要改正错误的做法,积极配合医生为孩子坚持治疗,才能保证疗效。 3、生活中,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规范。孩子由于缺乏自制力,对自身行为没有认识到位,因此需要家长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规范和适度地限制。同时也可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当的限制,根据医生的建议适当对孩子的相关行为进行限定。 4、带孩子走出去,亲近人群。自闭症孩子身心存在很大的障碍,不愿与人接触,不愿和他人进行交流,因此家长就要及时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多与人建立交流关系。

自闭症治疗方法

1.训练干预方法

虽然目前孤独症的干预方法很多,但是大多缺乏循证医学的证据。尚无最优治疗方案,推荐的治疗方法应该是个体化的治疗。其中,教育和训练是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疗方法。目标是促进患者语言发育,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学习技能。孤独症患者在学龄前一般因不能适应普通幼儿园生活,而在家庭、特殊教育学校、医疗机构中接受教育和训练。学龄期以后患者的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会有所提高,部分患者可以到普通小学与同龄儿童一起接受教育,还有部分患者可能仍然留在特殊教育学校。

目前国际上受主流医学推荐和使用的训练干预方法,为孤独症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了方向,这些主流方法主要有

(1)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  主张以行为主义原理和运用行为塑造原理,以正性强化为主促进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发展。训练强调高强度、个体化、系统化。

(2)孤独症以及相关障碍儿童治疗教育课程(TEACCH)训练  该课程根据孤独症儿童能力和行为的特点设计个体化的训练内容,对患儿语言、交流以及感知觉运动等各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核心是增进孤独症儿童对环境、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服从。

(3)人际关系训练法  包括Greenspan建立的地板时光疗法和Gutstein建立的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疗法。

上述治疗方法在国内一些孤独症康复机构已开展,获取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

2.药物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尚无法改变孤独症的病程,也缺乏治疗核心症状的特异性药物,但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一些情绪和行为症状,如情绪不稳、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行为、攻击行为、自伤和自杀行为、抽动和强迫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症状等,有利于维护患者自身或他人安全、顺利实施教育训练及心理治疗。常用药物如下:

(1)中枢兴奋药物  适用于合并注意缺陷和多动症状者。常用药物是哌醋甲酯。

(2)抗精神病药物  应小剂量、短期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副作用,特别是锥体外系副作用

①利培酮  对孤独症伴发的冲动、攻击、激越、情绪不稳、易激惹等情感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症状有效。②氟哌啶醇  对冲动、多动、刻板等行为症状和情绪不稳、易激惹等情感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症状有效,据报道还可改善社会交往和语言发育障碍。③阿立哌唑、奎硫平、奥氮平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在控制患者的冲动、攻击和精神病性症状也有效。

(3)抗抑郁药物  能减轻重复刻板行为、强迫症状,改善情绪问题,提高社会交往技能,对于使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后出现的运动障碍如退缩、迟发性运动障碍、抽动等也有一定效果。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对孤独症患者的行为和情绪问题有效。如舍曲林可试用于6岁以上患者。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遗传因素对孤独症的作用已趋于明确,但具体的遗传方式还不明了。2.围生期因素围生期各种并发症,如产伤、宫内窒息等较正常对照组多。3.免疫系统异常发现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辅助T细胞和B细胞数量减少、抑制-诱导T细胞缺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减低等。4.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与多种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功能失调有关。研究发现孤独症患者的单胺系统,如5-羟色胺(5-HT)和儿茶酚胺发育不成熟,松果体-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轴异常,导致5-HT、内啡肽增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减少。

治疗

1.训练干预方法

虽然目前孤独症的干预方法很多,但是大多缺乏循证医学的证据。尚无最优治疗方案,推荐的治疗方法应该是个体化的治疗。其中,教育和训练是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疗方法。目标是促进患者语言发育,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学习技能。孤独症患者在学龄前一般因不能适应普通幼儿园生活,而在家庭、特殊教育学校、医疗机构中接受教育和训练。学龄期以后患者的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会有所提高,部分患者可以到普通小学与同龄儿童一起接受教育,还有部分患者可能仍然留在特殊教育学校。

目前国际上受主流医学推荐和使用的训练干预方法,为孤独症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了方向,这些主流方法主要有

(1)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 主张以行为主义原理和运用行为塑造原理,以正性强化为主促进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发展。训练强调高强度、个体化、系统化。

(2)孤独症以及相关障碍儿童治疗教育课程(TEACCH)训练 该课程根据孤独症儿童能力和行为的特点设计个体化的训练内容,对患儿语言、交流以及感知觉运动等各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核心是增进孤独症儿童对环境、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服从。

(3)人际关系训练法 包括地板时光疗法(floor time)、 人 际 关 系 发 展 干 预 疗 法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RDI)。

上述治疗方法在国内一些孤独症康复机构已开展,获取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

2.药物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尚无法改变孤独症的病程,也缺乏治疗核心症状的特异性药物,但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一些情绪和行为症状,如情绪不稳、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行为、攻击行为、自伤和自杀行为、抽动和强迫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症状等,有利于维护患者自身或他人安全、顺利实施教育训练及心理治疗。常用药物如下:

(1)中枢兴奋药物 适用于合并注意缺陷和多动症状者。常用药物是哌醋甲酯。

(2)抗精神病药物 应小剂量、短期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副作用,特别是锥体外系副作用

①利培酮 对孤独症伴发的冲动、攻击、激越、情绪不稳、易激惹等情感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症状有效。②氟哌啶醇 对冲动、多动、刻板等行为症状和情绪不稳、易激惹等情感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症状有效,据报道还可改善社会交往和语言发育障碍。③阿立哌唑、奎硫平、奥氮平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在控制患者的冲动、攻击和精神病性症状也有效。

(3)抗抑郁药物 能减轻重复刻板行为、强迫症状,改善情绪问题,提高社会交往技能,对于使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后出现的运动障碍如退缩、迟发性运动障碍、抽动等也有一定效果。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对孤独症患者的行为和情绪问题有效。如舍曲林可试用于6岁以上患者。

去看看心理医生!

1、去医院治疗。2、晒太阳。3、参加一项孩子喜欢的运动。

呆病门(六则)人有终日不言不语,不饮不食,忽笑忽歌,忽愁忽哭,与之美馔则不受,与之粪秽则无辞,与之衣不服,与之草木之叶则反喜,人以为此呆病,不必治也。然而呆病之成,必有其因,大约其始也,起于肝气之郁;其终也,由于胃气之衰。肝郁则木克土,而痰不能化,胃衰则土制水,而痰不能消,于是痰积于胸中,盘据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治法开郁逐痰,健胃通气,则心地光明,呆景尽散也。方用洗心汤∶人参(一两) 茯神(一两) 半夏(五钱) 陈皮(三钱) 神曲(三钱) 甘草(一钱) (一钱) 菖蒲(一钱) 生枣仁(一两)水煎半碗灌之,必熟睡。听其自醒,切不可惊醒,反至难愈也。此等病似乎有祟凭之,然而实无祟也,即或有祟不可治邪,补正而邪自退。盖邪气之实,亦因正气之虚而入之也。此方补其正气,而绝不去祛邪,故能一剂而奏效,再剂而全愈。或谓此病既是正虚无邪,何以方中用半夏、陈皮如是之多乎?不知正虚必然生痰,不祛痰则正气难补,补正气而因之祛邪,是消痰仍是补正也。虽然痰消而正气旺,是痰即邪也。补正而佐以攻痰,引祛痰之药直入于心宫,以扫荡其邪,邪见正气之旺,安得不消灭于无踪哉。或又谓呆病既成于郁,不解郁而单补正以攻痰,何以能奏功如此?不知呆病之来,其始虽成于郁,然郁之既久而成呆,其从前之郁气,久则尽亡之矣。故但补胃气以生心气,不必又始肝气以舒郁气也。此症用还神至圣汤亦神。人参(一两) 白术(二两) 茯神 生枣仁(各五钱) 广木香 天南星 荆芥(各三钱) 甘草 良姜 枳壳(各一钱) 菖蒲(五分)水煎灌之,听其自卧,醒来前症如失。人有呆病终日闭户独居,口中喃喃,多不可解,将自己衣服用针线密缝,与之饮食,时用时不用,尝数日不食,而不呼饥,见炭最喜食之,谓是必死之症,尚有可生之机也。夫呆病而至于喜粪,尚为可救。岂呆病食炭,反忍弃之乎?盖喜粪乃胃气之衰,而食炭乃肝气之燥,凡饮食之类,必入于胃,而后化为糟粕,是粪乃糟粕之余也。糟粕宜为胃之所不喜,何以呆病而转喜之乎?不知胃病则气降而不升,于是不喜升而反喜降,糟粕正胃中所降之物也。见粪而喜者,喜其同类之物也。然而呆病见粪则喜,未尝见粪则食也。若至于食粪,则不可治矣,以其胃气太降于至极耳。夫炭乃木之烬也,呆病成于郁,郁病必伤肝木,肝木火焚以伤心,则木为心火所克,肝中之血尽燥,而木为焦枯之木矣。见炭而喜食者,喜其同类而食之,思救其肝木之燥耳。然而可生之机,全在食炭。夫炭本无滋味,今食之而如饴,是胃气之未绝也。治其胃气,而祛其痰涎,则呆病可愈也。方用转呆丹∶人参(一两) 白芍(三钱) 当归(一两) 半夏(一两) 柴胡(八钱) 生枣仁(一两) (一钱) 菖蒲水十碗,煎一碗,使强有力者,抱住其身,另用二人执拿其两手,以一人托住其下颔,一人将羊角去尖,插其口灌之。倘不肯服,不妨以杖击之,使动怒气,而后灌之,服后必然骂詈,少顷必倦而卧,听其自醒,切不可惊动,自醒则全愈,否则止可半愈也。此方大补其心肝之气血,加之祛痰开窍之药,则肝中枯竭得滋润而自苏,心内寡弱,得补助而自旺,于是心气既清,肝气能运,力能祛逐痰涎,随十二经络而尽通之,何呆病而不可愈哉!倘或惊之使醒,则气血不得尽通,而经络不得尽转,所以止可半愈也。然能再服此汤,亦未有不全愈者矣。此症用苏心汤亦神效。白芍 当归(各三两) 人参 茯苓(各一两) 半夏 炒栀子 柴胡(各三钱) (三分) 生枣仁(五钱) 吴茱萸 黄连(各五分)水十碗,煎一碗。灌之,听其自醒,醒来病如失。人有一时而成呆病者,全不起于忧郁,其状悉与呆病无异,人以为有祟凭之也,谁知是起居失节,胃气伤而痰迷之乎。夫胃属土,喜火之生者也。然而火能生土,而亦能害土,火不来生,则土无生气,火过来生,则土有死气矣。虽然土中之火本生土者也,如何生土者反能害土?岂火为外来之邪火,而非内存之正火乎!孰知邪火固能害土,而正火未尝不害土也。正火者,土中之真火,如何能害土乎?盖正火而能养,则火且生土以消食,正火而相伤,则火且害土以成痰。痰成而复伤其胃土,则火且迷心,轻则成呆,而重则发厥矣。起居失节,则胃中劳伤,不生气而生痰。一时成呆者,乃痰迷于心脘之下,尚未直入于心包之中也。倘入心包,则人且立亡矣。治法宜生其胃气,而佐之消痰之品,则痰迷可以再开,不必竟治其呆也。方用启心救胃汤∶人参(一两) 茯苓(一两) 白芥子(三钱) 菖蒲(一钱) 神曲(三钱) 半夏(二钱) 南星(二钱) 黄连(一钱) 甘草(一钱) 枳壳(五分)水煎服。一剂而痰解,再剂而神清,三剂而呆病如失,不再呆也。此方全去救心,正所以救胃也。盖胃为心之子,心气既清,而胃气安有不清者乎?母清而子亦清也。设作呆病治之,亦用斩关直入,则火以助火,有顷刻发狂而死矣。总之呆病成于岁月之久,而不成于旦夕之暂,若一时而成呆者,非真呆病也。故久病宜于火中补胃以消痰,而猝病宜于寒中补胃以消痰,又不可不知也。此症用指迷汤亦效。人参(五钱) 白术(一两) 半夏 神曲(各三钱) 南星 甘草(各一钱) 陈皮 菖蒲(各五分) (三分) 肉豆蔻(一枚)水煎服。四剂愈。

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范围内,自闭症的发病率从80年代中期的万分之二提高了近百倍,近期已经达到1%。国内ASD(孤独症普系障碍)不低于400万,典型孤独症不低于100万。虽然良莠不齐的训练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却仍然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有许多的家庭期盼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自闭症儿童心理训练不仅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而且也是非常具有公益价值和积德的事业,也是能够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工作。自闭症发病率的提高,有各方面的原因,其中包括环境因素、饮食、环境变化等。很多自闭症儿童家长非常需要这么一种特殊的职业。我们下面讲的是自闭症(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治疗,并不仅仅是一个心理治疗,更是是一个心理训练,指的是用一种心理学方法来帮助他们。

缺乏交流和关爱是自闭症儿童的病源所在,家长要积极地创设机会与孩子沟通。每天保证有固定的时间单独跟孩子交流。家长可选择在饭后、睡前与孩子交谈。时间控制在15至20分钟内,因为这段时间孩子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谈话的内容要以孩子喜欢的话题为准。平时,选择一些能激发孩子交往愿望、培养良好交往技能的读物进行亲子阅读。还可有针对性地选择亲子游戏,以唤醒孩子对交往的渴望。父母、长辈以及家园间的教育方法不一致是自闭症的催化剂,内外统一教育观念很重要。教育方法不一致的表现有:祖辈溺爱,认为孩子胆小、内向是个性的表现,长大了自然会好;父母严格,采取一切手段干预孩子的行为。这样做不仅使问题得不到解决,还会使之更加严重。此时,家长要做的是多角度地观察孩子,与同龄孩子做相应的比较,客观地评价孩子,找到差异,反思自己的教养方法。多向孩子的老师了解相关情况,听听老师的建议。

自卑是自闭症儿童的强力杀手,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品质。自闭症的孩子往往会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别人,因此一个表扬、鼓励对于一个自闭症儿童来说,意义非常大。成功体验对自闭儿童并非一件很容易的事,因此,家长要降低标准,为他创设成功的机会,努力去挖掘、放大他的优点,如:孩子自己吃饭时,哪怕吃得满地都是饭粒,也要肯定地说:“你会自己吃饭了,好厉害!”只要是行为意义积极的,都及时给予口头肯定、鼓励。

缺乏交往能力是自闭症儿童的最大障碍,应积极为孩子创造交往空间。自闭症的孩子喜欢躲在角落里,不愿与人交往,或缺乏交往的技巧。家长应创设一切机会,放手让孩子去接触身边可以接触的人,开阔视野,丰富经验。节假日多带孩子去公园玩耍或者参加同龄孩子的聚会。如有条件的家庭还可在家中养些小动物,让孩子在养育动物的过程中,减轻交往的恐惧,提高交往能力。放松心情、放平心态,除去消极的意念,积极地试用以上的方法,来帮助孩子走出封闭狭隘的空间,走向广阔的天地。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