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人?

发布时间:2019-09-19 05:22:01

吴承恩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人?

推荐回答

父亲对从小聪明好学的吴承恩管教极严,吴承恩在《禹鼎志序》中写道:余幼年即好奇闻,在童子设学时,每偷市野言稗史,惧被父师诃夺,私求隐处读之。这说明吴父对他考取功名的期望还是很高的。这位“髫龄以文鸣于淮”的少年天才让父亲失望了,直到1533年父亲去世也没有考中进士,吴承恩在《先府君墓志铭》中写道:“然又荡游不学问,不自奋庸,使予父奄然殁于布衣。”这句话说明吴承恩“辜负”了父亲的期望,没有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吴承恩对父亲的感情是很深的,在父亲死后,他亲自写下了墓志铭并亲自刻在石碑上,据说这块石碑1976年在淮安被发现。 吴承恩的父亲是否会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看过了吴承恩在《府君墓志铭》的介绍,我隐约感到和《西游记》中的某种联系。他在《府君墓志铭》中写道:“孤小子又何忍怀世俗之情嫌,不执笔,俾先美旷坠不昭于世焉!乌乎!孤小子又何敢陵驾润色,不模放事实,使后世览予文辞者,闷然不信予父?”这说明他是实事求是的介绍自己的父亲,看了他写的文章一定能了解他父亲是什么样的人! 在吴承恩父亲吴锐四岁的时候,吴锐的父亲做仁和的教官,他的母亲梁夫人带他去了仁和,没想到,几个月后,吴锐的父亲吴贞病逝了,梁夫人强忍着悲痛把他带回了山阳,他家里本来就没有多少钱,经过这次变故和旅途中颠沛流离就更加贫穷了。这吴锐从小就非常安静,爱读书,因为家里没钱交学费,吴锐就在外面偷听老师讲课,一段时间下来比里面听课的学生学得还好。连教书的先生也感到很惊讶,要推荐他去省里学习(乡学)。梁夫人听了之后感叹:这吴家修文两世才得了这一根宝贝独苗苗,可怜我孤儿寡母,生活困顿,可惜呀。吴锐听了后和母亲抱头痛哭。长大后,做了徐家的上门女婿(俗称倒插门),这徐家世代卖彩纱(彩缕文縠)生意。吴锐便做了卖彩纱的“小老板”。当时卖彩纱有个行规,就是有时间大家一起带着酒食聚聚餐,热闹一下,吴承恩的父亲吴锐却是空手去的,大家感到很奇怪,又看到他反应迟钝(木讷迟钝,循循然)。这以后,人们又发现吴承恩的父亲很傻:人们骗他,他不知真假,还大以为诚(人尝以诈,不知解,反而大以为诚)。有人骂他,他也不应声,也不生气(侮之,不应,亦不怒)。卖东西就一口价,也不跟人讨价还价(其贾也,辄不屑屑然,且不贰价)。又天天看书(日日读古人书)。这些大家都可以理解。可又发生了一件事情:有一次纳税,吴锐拿着钱早早的等收税的胥吏,胥吏到了之后直接对他说:“你得拿双份钱(汝钱当倍)。”这太欺负人了,凭什么给他双份钱。可吴承恩的父亲拿出双份钱给了他。这应该可以了,可能胥吏觉得他好欺负,又说:“还得多拿一份(当再倍)。”话到这,九十九个人五十四对半都得发怒,但吴承恩的父亲听了之后二话没说,又拿了一份钱。按理说,胥吏见好就应该收了,可胥吏又说出了这样一番话来:“你还得再拿一份比别人傻的钱(汝当倍人之庸)。”果然,吴承恩的父亲又掏了一份比别人傻得钱,这等于多掏了四倍的钱。周围的看不下去了,劝他去告官,他说:“因为我家没有当官的,所以把这胥吏惹怒了,我怎敢和正在怒头上的胥吏打官司呢?(吾室中孰非官者,然又胥怒,吾岂敢怒胥,又犯官哉?)。”这下所有的人都认为他是傻得不能再傻的傻子了。 吴承恩小时候有一次出去,街上的人指着他说:“这是傻子家的孩子(是痴人家儿)。”吴承恩回去生气就哭着不吃饭。父亲听了以后,竟笑着说:“你爸爸傻不假,因为这,你就不是我儿子了吗?(儿翁诚痴,儿免为痴翁儿乎)。” 等到吴承恩长大后,吴承恩惊讶的发现,以前欺负他父亲的人对他父亲变得都很尊重;邻里有什么矛盾会去找他父亲调解;有秘密隐私又难以告人的,也会去找他父亲出主意;有无赖地痞在街上打仗,看见他父亲走过来,都会不好意思的散去。看到这些变化,吴承恩非常高兴,一次吃饭时,就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此殆痴效欤?”意思是说这是痴带来的好处。他父亲听了这句话,生气的站起来,把筷子扔在一边,说:“你以为我故意这么做来得到别人的尊敬吗?(儿以我为夷外钩中攫者情乎)”这一席话说得吴承恩很是惭愧。 他父亲平时不爱说话,但是与人讲历史故事,能上下数千年,一天一夜也不会讲完。每当读到朝廷陷害忠良,英雄无用武之地便伤心流泪,扼腕叹息。爱议论政治,当见到贪赃枉法不平之事,便拍着桌子来发泄不满。 他父亲对自己的评价是“百不及人,但未尝有机心,故形神不劳,衣食尚温饱,止矣;不顾虑有无。” 这说明吴承恩的父亲是一个正直,有学识,又不会勾心斗角的人。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吴承恩。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