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一个可以让我做人做得更好的信仰!
推荐回答
这是我以前写的一篇博文,觉得你可以参考下。起码心态会平和许多! 题记:一次活动因为涉及到中国人的劣行问题,内容兼顾深度广度,所以写下此文便于探讨。 活动首先介绍是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主要阐述了酱缸文化这个问题。然后通过新《三国演义》的热播。从一个新的视角引发了大家对其的深思—具有千古魅力的《三国》实则是源于两方阵营的对垒。一方是以主张理想主义统一国家的刘备。另位是遵从现实法则的奸雄曹操。虽然当时的曹操,兵多将广幅员辽阔,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历史证明,采用纯理想和纯现实主义都是不切合实际的做法,因为最终统一中国的却是司马昭!换句话说刘备和曹操都是失败者,而伪君子的司马昭却成功的走上了历史舞台中心。并且伪君子这个现象一直都在循环上演,在历史编排的脚本中,伪君子这个角色是从没缺过演员。 活动完后要我总结。虽然听后感觉上很是不爽,但我真是哑口无言。不是因为内容讲的不对,而是恰恰讲出了中国人丑陋的样子!我在想,如果历史的舞台总归伪君子所有,如果善良的人们总被愚弄。那么我们的民族是何等的悲哀!如果正如柏杨所说,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会因时间长久。像长江大河里越积越多的污秽。如死鱼、死猫、死耗子,开始沉淀,并愈沉愈多,愈久愈腐,使这个水不能流动,变成一潭死水,最后成为一个发酸发臭的酱缸。那么现在活在酱缸中的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后来的期中考试,证明了我较差的自制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考试前几夜还在翻读《明朝那些事儿3》和有关青年毛泽东的评论。晚上读闲篇早起背重点。那些日子真累的得喝。还好问题和考试都画上圆满句号。要不我还不悲剧了~ 对于如何解开这个谜题。我猜想历史上,应该会有几个人也琢磨过。结果正如所料,王守仁和毛泽东就是个两个例子。主席和王守仁的思想路线大致相同,因为考虑文章的趣味性,所以暂且介绍王守仁一人,还考虑一点就是,《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对他是极其推崇的,他在书中开篇这样评价王守仁:冠绝当代,映照千古。此人横空出世,不但文武兼备、智勇双全,而且五花八门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一不晓,且善始善终,堪称不世出之奇才,合适他的称呼只有那一个了—圣贤。 对于理想和现实这个问题,在那个年代,是被称为“理”与“欲”的问题。王守仁主张,理想与现实的合而为一,即 “知行合一”。他反对朱熹“存天理,去人欲”的极端思想。为他此传道授业,后来著名的泰州学派就深受他的心学影响,并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知行理欲四字好理解,那么王守仁说的这个“一”又是什么呢?古人把它称之为“道”!后世悟道之人对“道”这么形容的。 丹霞禅师的形容是:把佛像烧掉取暖。 青峰和尚的形容是:火神来救火。 德山和尚的形容是:文殊和普贤是挑粪的。 上面三位高人并不是在说胡话,只要有足够悟性,就能从中体会到“酒肉穿肠过,佛祖心头坐”的真意。所谓目中无佛,心中有佛,其实是和那个“一”是一个道理,即拥了有光明之心,不必再用行为去标榜自己的目的。 世间没有绝对的完人,也不会有绝对的坏蛋。对于理想和现实抉择,把良知和行为统一起来的做法,变通但又不会失去原则。无论社会怎么变,少时教导我们为人的根基—善良正义,要永存心间!为此王守仁把他一生的经验总结为一首诗流传于世。此诗千古流芳,至今不衰!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走。飞的我可以射,走的我可以网,游的我可以钓。但是龙,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啊!学识渊深莫测,志趣高妙难知;如蛇般屈伸,如龙般变化,龙乘风云,可上九天!】这是当年明月借用两千多年前的文字对王守仁先生的描述,可见对其的评价之高!他经历坎坷,却意志坚定,混迹官场,却心系百姓,他反对暴力和贪欲,坚信正义和良知。这就是王守仁的一生,光明磊落的一生。 陈独秀有段文字很精彩, 他说: “后世的人,往往有读书万卷, 所行所为, 还是天良丧尽。文词才华, 可以取功名富贵, 而气节品行, 一毫也不讲究, 甚至于天天读理学书,挂道学招牌, 却是问起他的心地来, 还是一个卑鄙龌龊的小人。”比如我们学生考政治, 有的不信那个东西, 非要那样写, 否则考试不过关。你说是写还是不写?这就是文化的末流, 文化的酱缸!把仁义道德当作获得名利的手段工具,时间长了, 一定会败坏个人,败坏一个民族的未来! 虽然文化末流的涛声澎湃,但黑暗中依稀也见光明的灯塔。正如柏杨的《丑陋中国人》,初看我对柏杨是十分厌恶的,但后来发现,他揭露的丑恶也正是他的可爱之处。原来揭丑不是目的,警醒和改变世才是本书的核心。如热播的《蜗居》一样,不知这一部反映现实的电视剧,救醒了多少人? 现实与理想,正义与邪恶?其实只要是心地善良维护正义的人,无论是学习了盖世神功的君子张无忌,还是玩转江湖与官场的流氓韦小宝。一样都可以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大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