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弦断了、咋弄里?顺便介绍点简单的小提琴乐谱、在下必定感激不尽。
推荐回答
重新换呀,平时都要备着几条弦,断了的时候,把琴弦换上 如何换弦:(我打字慢,原谅) http://zhidao.baidu./question/117170761.html?si=1 小提琴的护理 一、乐器使用之后及时用柔软的织物擦拭干净,别忘了弦上的松香皮也应擦去。 二、乐器应当放置在远离热源和潮湿的位置。 三、若是较长时间不用,可以将四根弦平均调低一个标准音,对琴是有益的。 四、时常检查琴马的姿势,是否正立在桥线上微微后仰,及时纠正 五、琴入盒内要上扣,琴盒在手,琴身落地的事经常发生。 六、琴弓用过后一定要把弓毛放松否则长时间的紧绷很快就会使弓子丧失弹力。恢复弹力是一项很有技术的工作。 七、弓子上松香时,弓毛在松香上来回三四下就足够了,擦过松香还拉不动琴弦的弓毛可能有二个问题: ⑴、弓毛没齿了,(使用超时)解决的办法:更换弓毛,这是必须的,原因是使用没齿的弓毛会养成压弦的习惯,发音噪而不美,容易断弦,拼命上松香也使大量的松香粉污染琴身。乐和琴弓坊有修理弓子、更换弓毛和弓毛邮购的服务。 ⑵、弓毛沾上了油类物质,解决办法:拧下调节螺丝,将毛库与弓尖合拿,拿时小心,不可让弓毛绕乱,将弓毛垂于温水中(不让水浸湿弓尖和毛库),用肥皂将油物洗净,用吸水性强的织物或纸将水份擦吸干净,再将毛库装回,凉干弓毛,上松香后即可。 八、琴上的污渍万万不可用酒精、汽油、香蕉水、松节油之类的有机溶剂擦,这类有机溶剂都可能将小提琴的涂漆彻底破坏,同时也破坏了琴的音质,多少好琴皆毁于此,市面上有专用的"擦琴油"出售,效果很好。当地若买不到可向乐和琴弓坊邮购。 九、由于工艺的粗糙或气候等原因,常见四个弦轴不好使的情况,很多人采用的办法是:四根弦都加装微调,这样做虽然方便了许多,但对琴的发音是不利的,因为弦在琴上的有效长度有严格规定,弦马到弦总的距离是弦马到弦枕距离(328毫米)的六份之一。微调的长度缩短了琴弦的长度(振动的弦短了十几个毫米)对琴的振动多少有不利的影响,所以应尽量少用微调或用短的微调,最好的办法是使用专用的"弦轴膏"(国外有这种产品),效果很理想,一段时间(每次换弦时)在轴子与轴孔内抹涂些"弦轴膏",调音时的方便是既灵敏又能站的住。您附近若是买不到"弦轴膏"可向乐和琴弓坊邮购。 十、小提琴的油漆因年代久远或使用不当的关系发生磨损或脱落及污渍斑驳现象,都很常见,若找不到专业的维修人员可自行护理。原则是,任何破坏原漆的方法都不可取。对脱落和磨损处可暂用核桃仁涂擦,此法可保护裸露的木材,以待专业的修补。对于斑驳的污渍可用柔软的织物或棉球沾上"擦琴油"慢慢擦净,擦时不可用力过猛,以免将琴体压破。当所有的污渍彻底清理后,您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满足,因为它不仅外观变的很美,去掉了污渍的包裹,琴声也会得到改善。乐和琴弓坊常有幸遇到这种趣事:一些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欧洲生产的普级琴,虽然材料和工艺都属一般,外表也已经很脏,但因年久的使用,声音还过的去,在听了王念祖先生的劝告后,对它进行里外科学大清洁,稍适调整后发觉不仅外观变的好看而且琴的音质和音量也有了提高,欣喜之余,主人进而接受忠告,给琴再换上合适的好弦马和好琴弦,又换上制作讲究的好配件,再仔细的进行调整,一只看似一般的琴,只因受到了应有的善待,转眼变得身价倍增,由此可见对琴的正确护理是何等重要。 关于小提琴弦 凡是拉琴的人,没有不注意琴弦的。关于琴弦,说一点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小提琴过去都用羊肠弦。这种弦真是羊肠做的,在羊肠没有完全弄干之前,卷成弦,然后干燥,打磨。这种弦很粗。有伸缩性,受气候影响大。容易断而且音量小,但柔和,甜美。我在美国的旧货市场上见到过许多老琴,有的上面还装着这种弦,这些琴都是在堆放旧物品的阁楼上找到的。大约几十年都没有人用过了。奇怪的是美国市场上还可以买得到这种弦,专供怀旧使用,价格很贵。这点与我国不同。我小时候拉胡琴,用的是丝弦,分为子弦,中弦,老弦等, 现在都绝迹了。中国古时候的丝弦,是真丝做的,外表不知涂有什么材料,使之硬挺。就品质而论,绝对比羊肠弦好。洋人不养蚕,如果他们养蚕,肯定就会采用丝。 尼龙弦在价格上贵于金属弦。美国最普及的是tomastik dominant牌的,奥地利产。还有pirastro 公司的tonica,达达尼奥等。 这都是普及型的,价格各商店不同,大致在35-50美元之间。档次更高的有evah等牌号的。 金属弦也有做得很好的,品牌就更多一些。金属弦声音明亮,表现力好,比尼龙弦耐用得多。因此深受欢迎。 我国有些制琴师能作出好的琴来。但我国目前还不能生产好的琴弦。美国的一个乐器老板告诉我,他们也卖中国琴,但上柜之前,把弦统统都换掉。换下来的弦一块钱一套,卖给小孩子用。 我国最近也做尼龙弦,有星海福音的,大约90元一套。还有常青牌的,35元左右。其中星海福音的琴弦,声音尚可。g弦很好,d和a就差一些。 选择琴弦要看自己的琴适合不适合。不是说越贵越好。昂贵的尼龙弦不一定适合你的琴。一把振动不良的琴,换设么弦都无济于事。一把优良的秦,即使是用最便宜的弦,声音也不会糟到哪里去。只是换上好的弦,就更能发挥它的特点。 国产的琴弦,上海牌和建设牌是价格最低,也是最普及的。有一种广州产的“钢丝绳小提琴弦”,弦本身软不拉叽的,像根棉线,但声音还好。其他有北京乐海的“多芬”,常青社的“银质”,“精制”;广州的“狮王”,等都可以采用。 我们平日学习,用什么样的弦?我以为不必追求高档。在国产品牌中挑选即可。如果某一根弦不理想,可以试一试换一种品牌的,混合使用。我自己用的弦是批发三元八角,零售五元的星海福音的“普及小提琴弦”。 琴弦用不同品牌的混合使用,就有一个音准的问题。空弦的五度准了,高把位就不一定准。这就需要试用以后确定。 琴弦还有一个疲劳的问题。使用一段时间以后,声音就不如新弦好。这就要更换一套新弦。多久换一次?这要看你每天练琴的时间长短。因为断弦而更换的情况少。真正的换弦都是因为弦疲劳了。 最后说一下,每次拉完琴,一定要将弦上的松香全部擦掉。为什么?因为松香是酸性的,它会腐蚀琴弦。国外的松香用碱性物质中和了其酸性,又加了其他的别的物质,使得粉尘减少,摩擦加大。有的看起来就象是一块沥青。大致分暗色的(dark) 和亮色(light)两种。他们加了些什么,不告诉我们。如果不檫掉弦上的粉尘,过一些时,用放大镜照,就可以看到被腐蚀的坑凹。如果弦上已经结成黑垢,用酒精擦洗,最能奏效。但酒精绝对不可以擦琴面!有的琴是酒性漆,碰上酒精就完蛋了。 关于琴弦,时间关系,就说这么多。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当今著名的提琴家所使用的提琴 现今最著名的小提琴家首推依萨 - 帕尔曼 (itzhak periman) ,他使用的是一把 1714 年制的名为“ ex soil ”的斯特拉地瓦利琴。他还拥有一把 1743 年制的名为“ sauret ”的瓜乃利琴。他更多地偏爱那把斯特拉地瓦利的“ ex soil ”多些,并曾不无惋惜地认为那把瓜乃利琴的琴身略短了一点。来自前苏联的著名小提琴家克莱默 (gidon kremer) 使用的是一把制于 1730 年的瓜乃利琴。他还收藏有一把斯特拉地瓦利琴、一把瓜达尼尼琴。 最著名的女小提琴家苏菲亚 - 穆特 (anne-sophie mutter) 与韩国小提琴家郑京和 (kyung wha chung) 都是斯特拉地瓦利的忠实捧场客。喜欢瓜乃利琴的女小提琴家则有日本裔的蜜多利 (midori) 和韩裔的小提琴家莎拉张 (sard chang) 。而林昭亮与尼格 - 肯尼迪都是先使用斯特拉地瓦利琴,然后转用瓜乃利琴。 下列的小提琴家都是使用斯特拉地瓦利琴:葛 - 夏汉 (gil shaham) 、凡格罗夫 (maxim vengerov) 、乔塞夫 - 贝尔( jashua bell )、凡定 - 列宾 (vadim repiii) 、阿卡多 (salvatore accardo) 。 总的来讲,现今的提琴演奏家们要比一二个世纪前的演奏家更喜欢用斯特拉地瓦利琴,不知是出于价格问题还是口味原因 ? 著名的大提琴家马友友轮流使用他的斯特拉地瓦利琴以及蒙塔尼亚那大提琴,这可能是根据曲目的音乐内容为考量主因。米夏 - 麦斯基 (mistm mfisky) 则是用他心爱的蒙塔尼亚那琴。 中国的小提琴家薛伟使用过很多名琴,在这方面有很丰富的实践经验。李传韵有一把法国的“维奥姆”。幸好他们也经常能借到一些名琴在重要的演出时使用。可惜中国的提琴家大多数还没有个人拥有那些数百万美元的名琴。近几十年,随着西洋音乐广泛传播,南韩、日本的私人收藏家和各财团买进了大批的名琴、名弓。值得称颂的是,他们也常大方地将这些名贵的乐器借给年轻的音乐家使用。从一定的程度上这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文化修养与学识水平。可惜中国还仅只有香港的洗祖明和台湾的奇美基金会收藏了一批名琴。近年来,随着中国大陆的经济起飞,资金雄厚的企业家也不在少数。但是至今还没有出现一个有分量的收藏家。当然这与本身的学识修养也有关系, 希望这种情况不久就能改变。 小提琴弓 专业书籍上称小提琴弓的标准重量一般在62克左右,稍轻一点的在59克左右。所谓好弓在于它有灵性,手随心动,弓随手动,一动就来;在各种综合混合型的连续技巧中随心所欲,易于控制操作;发音好听自不必说了。琴弓对小提琴的发音有着非常重要又直接的影响,不比不知道,一比真要吓一跳。前不久我们几位朋友在一起对不同档次琴弓做了对比,参比的琴弓有500元,1000元,2000元,3000元,5000元,10000元,18000元几种档次,我们请一位试拉,也就是说,同一个人 在另一房间分别用不同的琴弓 在同一般把琴上 拉同一旋律,不同的琴弓所拉出声音的确不一样,的确是“一分钱一分货”。寻一支好琴弓比找到一把好琴还难,可遇而不可求。 高级弓弓杆一般都是圆形的,虽然所谓“轻”、 “细(特别是弓尖端处)”,但不易变形,反映敏捷,易于上手,各种技巧一动就来。一位朋友打了个比喻,用一支好弓就象玩一辆高级汽车,说加力力量就来了,说减力力量就下去了,真可谓“心想弓成”。只有低档一点的琴弓作成“菱形”,因为如果用这种材料就根本不可能做成圆形---材质太差。不过现在也有普及弓弓杆做成圆形的(弓杆很粗,尤其弓尖处),拉上几天弓杆就变形了。 当你的小提琴演奏技艺一天天的进步,对声音有更高追求的时候,你就会追求一支尽可能称心如意的琴弓了。 小提琴的装配与调整 小提琴的正确装配和调整,对琴的演奏性能和发音,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把琴,如果它的装配和调整不得当。那么演奏者就会感到演奏时不顺手,发音也不会好,琴本身的优势就发挥不出来。 根据我的观察,目前使用的小提琴,至少有一半在装配和调整上是有问题的。这些琴如能得到符合专业水准的调整,至少可以把它们应有的性能发挥出来,拉奏起来会舒适些,音色能得以改善。问题是,许多演奏者对此缺乏认识,或者以为靠自己用砂纸磨一磨,或用音柱叉敲打一下就可以解决问题,而没有去找有关的专业人员。事实上,这方面合格的专业人员目前也很缺乏。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普及有关的知识,对广大提琴演奏者及提琴制作者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 本文所论述的对象是小提琴,但其主要原则对提琴类乐器都是适用的。 弦轴 弦轴拧不动,或者一碰就走音,无法保持音高,是许多演奏者常碰到的问题。特别是在音乐会上,遇到这样的窘境,很煞风景。有的人因此在拉弦板上装上一大堆金属微调,如同装了一个弱音器,影响了琴的发音。造成这一问题有多种原因:一是原先配合紧密的技轴和弦轴孔磨损;二是两者的锥度不统一,原来就没有装配好;三是气温的影响,特别是湿度的影响,四是结合面不够润滑,或者是使用的润滑剂不当。 弦轴孔一般是用专用的绞刀开出的,锥度标准为30:1。绞刀必须推度准确,刀口锋利,开孔的时候进刀、转动都要慢,使孔面光滑,孔的等圆度良好。如果绞刀变钝,或操作不当,就会使孔壁毛糙,孔口不等圆。这样的孔,不可能与弦轴配合紧密,也不可能转动灵活。弦轴也必须有同样的锥度。事实上我们买来的弦轴,很少有完全符合锥度标准的。这就需要用一个类似卷髦刀的专用工具仔细地修削,以使弦轴的锥度与孔的完全一致,而且光滑、滚圆。必须指出,这个专用卷轴器刀口一定要锋利,进刀量要小,否则就加工不出符合要求的弦轴。 在弦轴与弦轴孔的接触面上,必须要涂适当的润滑剂,才能转动灵活又不打滑。最好是涂专用的弦轴膏。如没有,可用肥皂及粉笔末,涂后用力多转动一会儿。有的人错误地用松香。松香是粘性的,会使弦轴的转动更困难;如用力拧,则会加速弦铀和弦轴孔磨损,使之无法使用。 还有一个因素也必须考虑,即木材的湿胀干缩特性。气候干燥时,弦轴孔会变大,而弦轴则干缩变细,使原来配合紧密的弦轴变松,琴弦定音;而当气候潮湿时,则出现相反情况,原先好用的弦轴怎么也拧不动了。这就需要在空气湿度变化的时候及时调节。特别是天气潮湿转不动时,要把弦轴投出来一些。否则情况严重时,会把弦轴孔撑破,造成琴头的破裂。此外,由于木材的弦向与径向胀缩系数是不一致的,会使原来等圆的弦轴与弦轴孔变“扁”。尤其是新琴,在用了一段时间后,很容易发生这样的问题,适时作相应的调整是很有必要的。 指板 在小提琴装配中。指板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它的位置决定着有效弦长,决定着马子的位置、高低及弦(距指板)的高低,从而对琴的发音、演奏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指板的这些重要性有时往往被忽略了。我认为小提琴指板的最好尺寸是:长270mm,上端宽24.5mm,下端宽42.5mm,边厚4.5mm,表面的孤度为r42mm,纵向有0.7mm的内凹 有许多演奏者喜欢用琴颈较细的琴,但琴颈过细,使弦的间距偏小,会给演奏带来困难;同时,也会因承受不住弦的拉力而弯曲变形。指板上端宽度如小于24mm,就应视为不符合标准。指板有纵向的下凹是很重要的。它可以使演奏者在低把位和高把位有相差不多的按弦感觉。否则,按低把位会感觉弦缺乏弹性,而按高把位会觉弦太高、按不下去。这个内凹应是均匀分布的,低音弦处略大干高音弦处,不要形成一个坑。有些人喜欢用较厚的指板,认为这样可以用得长久一些。实际上,一块指板的使用寿命是相当长的。 如果指板太厚(超过5mm),会使琴的整体重量增加,琴颈变硬,不利它适度的振动。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精装指板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弦枕的位置,这涉及到琴的有效弦长,也涉及到琴身与琴颈的尺寸比例。这个比例为3:2。即从面板顶端到装琴马处的长度为3,从面板顶端到弦枕处的长度为2。这一比例是琴结构上最重要的比例之一,而且对于所有提琴类乐器都是适用的。具体到小提琴,从面板顶端到装琴马处的长度一般是195mm,通过计算可知从面板顶端到弦枕的长度应为130mm。二者相加便产生了弦振动部分的长度,即有效弦长。这个比例及尺寸,19世纪以来,已为全世界所接受和遵循。这样,一个训练有素的小提琴家,拿起任何一把琴,由于把位、指距是统一的,都可以毫无困难地进行演奏。 指板离开面板的高度决定了琴马的高度及弦通过琴马的角度,这个角度(夹角)又决定着弦对琴马及琴身的压力,对琴的发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指板离开面板的高度应当这样确定:从指板顶面延伸出一条线,到装琴马处,使此处与面板间距为27mm。在实际操作时,可使用一个专用样板作标准。 这个尺寸,根据琴的弧度可作下、上lmm的调整。如果各部尺寸准确,那么a弦经过马子的夹角为158度。这样的琴发音是正常、良好的。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必须把指板装在琴的正中,保证琴头、指板、马子、拉弦板、尾纽同处在琴的中线上。只有这样,才能使琴的发音平衡。其中,指板最重要,因为其它的部件都可以活动、调整,而指板一经粘好,便不易移动。如果发现指板装得不正,除了拆下来别无它法。 为了保证指板的粘装质量,操作时须用一个专用的样板随时测量、检查和定位。指板粘好后,还要修整和打磨。其中重要的一件事是把两侧的边角修成圆弧状,看上去修削掉很少,但能使演奏时手感很舒适。 有些人在装琴颈时中线量得很仔细,而装指板时则不再测量和检查,这是不妥的。因为粘装过程中稍有移动,便会造成很大误差。这是不能马虎的。 音柱 音柱的重要性是每个拉琴的人都知道的。但音柱到底装在哪里才是正确的?才能得到推荐音色呢?这就需要作仔细研究。音柱的作用主要有二个。一是起支撑面板的作用。弦的张力通过马子压在面板上,约有10kg左右。面板本身是一块厚约3mm的松木板,这个压力在低音弦一边是通过低音梁来承担的,而在高音弦一边则由音柱来承担。没有音柱,面板本身是难于承受这么大的压力的。第二是传导振动,即把面板的振动。传导到背板,使这二者的振动保持同步。 音柱的位置从琴的横断面看,是与低音梁相对应的。即低音梁位于琴马低音弦一侧的马脚下面,而音柱位于琴马高音弦一侧马脚下面。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音柱才能有效地支撑面板。如果音柱往外或往内侧移动,马脚的压力(约5公斤)与音柱的支撑点就会错开(不处于一条线上),就很容易使面板破裂。而一旦面板在这个部位破裂,是很难修复的。同时,很显然,如果这二者错位,也不利于振动的传导,音色就要打折扣了。 从纵剖面看,音柱应位于马脚后面约2~3mm处,这个距离可根据琴的情况作适当调节。 一般说来。如果琴板较薄,可以稍靠近些,琴板稍厚,可稍离远些。音柱本身为一圆柱形云杉棍,直径为6~ 6.5mm。琴板弧度高的可稍粗,弧度低的可稍细。加工音柱宜选年轮lmm宽,春、秋材软硬差别不大的木材。对音往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把它装得符合要求。 即从纵横两个方面看,都必须直立在我们前面所描述的位置上。由于面、背板都是有弧度的,所以音柱的两个端面必须修削成相应的斜面,与之百分之百贴合。在实际操作上。有时要作多次反复调整才能达到要求。 在音柱调节上,最主要的是要注意音柱的松紧度。琴的面、背板都是有弹性的薄木板,有一定的上下活动的余地。在我们刚才所讲的位显上。如果音柱比较长,它对面、背板就有较大的向外顶的力,这时音拄是撑得“紧”的。在同样的位置上,如音柱 相对稍短些,那么它对面、背板顶的力也就小,音柱是装得“松”的。因此必须根据琴的具体情况作调整。 一般说来,如果一把琴的琴板较薄,或者弧度较平坦,薄板的支撑力较弱,就需要把音往装得紧一些。相反,如果琴板较厚,弧度较大,琴板较硬,就要把音柱装得松一些。 我们可以把琴看成一个受力体。如果琴弦产生的压力与琴本身的抵抗力相平衡,那么琴就处于一种良好的受迫振动的状态。发音灵敏,声音持续时间长。如果这二者之间不平衡,那么琴就很难有好的音色了。 我们暂且不去研究琴弦张力、压力这方面的情况。从琴的抵抗力(抗压力)来说,琴的形状,琴板弧度、厚度、材料、状态等都是重要因素。而一旦琴制作完成后,最易调节的则是音柱。通过音柱松紧度的调节,可以取得某种程度的平衡,从而使琴发出理想的音色。实践证明,按照上述要求调节音柱,其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也是不容易做到的。这需要严格要求,反复实践,才能有所把握。那种盲目把音柱敲来敲去的“调节”,是没有意义的,不可取的。不但难有好的结果,反而会损伤琴体。 琴马 小提琴的发音。琴马是起着重要的传导振动作用的。要实现这个作用,马子本身的刚性是重要的。太软,自身会发生挠曲振动,太硬,则本身的质量太大,缺乏必要的弹性。这两种情况都是不佳的。目前几乎所有的提琴都用硬的色木与白牛子木,修成传统的马子式样。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需要注意的是,在马子受力的几个部分要保持一定的刚性,不要太薄。 琴马的厚度以马脚处4.5mm、顶端1.5mm为佳。在修割时要保持马子的中心部分有足够的厚度,不能均匀地修薄,应在马子中心部分的半圆区以外呈扇形地修薄。 换句话说,修好的马子应是中心部分稍为拱起,而不是完全平的。这个修削面,应是朝琴头方向的那一面。朝演奏者的这一面,是完全平的。马子装在琴上,由于强的拉力,趋向于朝琴头方向倾斜。久而久之会把琴马拉弯。而一旦琴马变弯就无法很好地传导弦的振动了。所以,在装配马子时,必须使马子靠演奏者的一面与面板呈90度,而朝琴头的那一面(即修削面)与面板呈钝角。这样马子就如同一个三角斜撑,如果演奏者经常注意把马子扳正,一般来说是不会被拉弯的。 有的人把琴马脚修得非常薄,这也是不妥的。我们知道,琴马受到弦的压力约为1okgf。这10kgf的力是通过两只马脚压在面板上的。如果琴马的脚太薄,那么, 所有的压力都会集中在马脚中间的一小部分上,边部几乎不起作用。这样面板单位面积承受的压力会成倍增加,很易造成面板变形。 琴马的脚必须有一定厚度,使压力得似在整个马脚面上均匀分布。同样道理,琴马的脚与面板也必须百分之百贴合。否则,压力集中在某点上,对面板对振动的传导都是不利的。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用极锋利的刀。严格、耐心、仔细地修创,有时要用涂粉笔的办法确定削修部位。这个工作耗时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并非少见。需要注意的是,绝对不能用砂纸,也不能设想修得不贴合而靠压力来使其自行贴合,因为这是不可能的。 马子应修成多高?或者说弦离指板多高演奏起来才是舒服的?这也是要仔细考虑的。这与演奏者个人习惯及用什么弦(钢丝、尼龙、羊肠)有关。在指板宽的一端,e弦高指板3mm、g弦高指板5mm是标准尺寸。四条弦在马子上间隔要均匀,演奏起来应不碰弦。此外,一个漂亮的马子,它的造型及各部分线条都是流畅、合谐的。把一只马子修得既漂亮又好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在我学习提琴的时候,已经是金属弦的天下了。记得早期的(60年代初期)用的是外国弦,大约是德国货。包装上印有一些金币,每个金币上都有一个人头像。那时候不懂外文,所以也不知道是什么牌号的,只记得g弦特别粗。 目前提琴使用的弦主要有两种,就是金属弦和“尼龙弦”,尼龙弦的声音要柔和,甜美一些,音量比金属弦稍小。但略微牺牲一点音量,获得音色的改善,是明智的。故现在的所谓“专业人士”都选择尼龙弦。有的gda都用尼龙弦,有的只是gd用尼龙弦,e弦没有尼龙的。 说是尼龙弦,其实不科学。里面的内心,在外国都不叫尼龙(nylon),叫合成材料(synthetic),包括尼龙但不仅仅是尼龙。弦的外面,一般是g弦缠银,d弦缠钛,a弦缠铝。也有缠其他合金的。 国外的弦规格很多。一般都在包装上标明。分高张力(heavy) 中张力(medium)和低张力(light)等,可以根据自己的琴选用。许多演奏者都喜欢混用。还有的适合拉奏爵士,蓝草的。都在包装上标明。拉弦板及其它 装拉弦板最重要的是要注意从拉弦板到马子的距离。这段弦或多或少也参与震动。从马子到拉弦板,此间的弦长应为有效弦长的l/6,即55mm。这个距离必须保持。由此也可见通常所用的金属微调的缺点。一装弦钩,这段弦的长度便被缩短了。如果装上好几个,加上金属构件本身的重量,这样对音色的影响就是不可忽视的了。 尾枕也是容易被人忽视的一个部件。它的高低直接影响弦通过马子的夹角,也影响着弦对琴板压力的大小,作用不可小视。如果一把琴发音硬而尖,没有余音,很可能是弦对琴板压力太大。这时,最可取的办法也许就是把尾枕加高,有时可收到意外的好效果。这种情况在大提琴、低音提琴更明显。因为这些乐器弦的张力很大,只要这个尖角稍作改变,就会有不小的作用。在琴的装配调整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从琴头、指板、马子、拉弦板到尾柱处于一条中心线上。这是琴发音良好的一个基本条件。有时只要把马子移动一下,拨动一下拉弦板牛筋,调整一下拉弦板的眼子,就可使声音改善。 小提琴是一种构造极为合理。精巧的乐器。有人说,这是人类创造的最完美的人工制品。把每把琴的音色尽可能地发挥出来,使它成为演奏者手中得心应手的乐器,是我们的共同任务。这既需要演奏家们的理解,更需要提琴制作家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