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夏丏尊《文心》速度!
推荐回答
. 这些文章(《登泰山记》、《秋夜》鲁迅著)本来不为你们(刚跨入初中的大文和乐华)写作的,是他们写述自己的经验的东西。2. 慢慢地来。你们(大文和乐华)是小孩,是现代人,所读的却是写记着大人或古人的经验的文章。照理,大人的经验要大人才会真切地理解,古人的经验要古人才会真切明白。你们非从文章中收得经验,学到大人或古人的经验程度不可。3. (背景:枚叔为帮大文和乐华解读《秋夜》带他们在院中观看秋夜)鲁迅所写的是晚秋的夜,所以文中表现出萧瑟的寒意,凋落的枣树,枯萎了花草,避冷就火的小虫,都是那时候实在的景物。他对这些景物,把自己的感想织进去,就成了那篇文章。4. 景物是外面的经验,对于景物的感想是内部的经验。5. 外面的经验是差不多人人共同的,最容易明白。内面的经验却各人不同。6. 也许比你们多懂一点。真能够懂得的怕只有作者鲁迅自己了。7. 他们(指文章的作者)不但是大人而且都是文人,他们只写自己的内外经验,并不预计给你们读的。8. 你们能懂多少,就懂多少,从文字里去收得经验,学习经验的方法。9. 你们不久就要成为大人了,趁早把思考力、想象力练习到水平线的 程度,将来才不至于落伍。10. 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11. 依自然的顺序,一定是先有内容,后有题目。个人笔记:《文心》中的国文教学当时还没有针对初中生的统一适用教材,所学的内容都是任课老师自行选择的,初一开学之初就让学生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和鲁迅的《秋夜》,难度的确大。在今天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文中都不见这两篇文章。我读书时是在高中学习到姚鼐《登泰山记》,学习时好像并太懂。今苏教版初中课文第九册吧选用了鲁迅先生的《雪》,不少学生龇牙咧嘴,读不懂,好在是选读。但今天文本中的绝大多数文章还是成人和古人的作品,学生学习在人生的经验上自然是不足的,也就是说学生的经验和认知水平和文本之间还是有一定距离的。由于教师都是成人,教材内容相对固定,教学自是轻车熟路,往往自以为是,忽略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断层。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必须以学定教。对主要辅助用书《教学参考书》,教师亦要理性对待。苏教版的教参厚厚的一本,打起架来足以当武器使用,对大多课文,教参分析备细,唯恐有疏漏。但文可定篇,而义不可凿定。因此,教参中特别是带有的政治色彩的分析,我们觉得牵强附会甚至繁琐可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正如《文心》中曾做过中学语文教师的枚叔所言:“也许比你们多懂一点。真能够懂得的怕只有作者鲁迅自己了。但是鲁迅虽能真懂,却也无法解释给你们听哩。”这里的无法解释当指文章,尤其是诗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再把教参奉为圭臬,照搬照抄,岂不荒谬。在教学上,虽然有三维目标,但我们习惯于在条分缕析中致力于让学生懂。从《文心》中传递的思想来看,这并非重中之重。让学生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有阅读的兴趣,乐读,读而悟,在生活中读,读出生活。让学生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灵活的语文思维方才是最重要的,学习毕竟是一辈子的事,何必力求速成呢?让孩子具有语文读和写的能力,为孩子的未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