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的由来

发布时间:2019-09-16 23:22:26

古筝的由来

推荐回答

早在战国时代,古筝便在秦国一带流行,所以又有秦筝之称。到了后汉,刘熙在其《释名》中解释,筝是因其声响效果而得此名。在后来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筝也随历史的变迁而有变化、发展。最初的古筝是以一种竹制的五弦乐器演变而来的,其形制到汉代发展为与瑟形制基本相同,它们的区别是瑟的弦多 ( 二十三弦、二十五弦 ) ,而古筝则以雏形的五弦 ( 即战国时代 ) 逐渐发展为秦,汉时代的十二弦,唐、宋时代的十三弦,元明时代的十四弦和代的十六弦等。到本世纪的 60 年代,筝的弦数又由十六弦逐渐增加到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三弦直至二十六弦,到本世纪 70 年代,又出现了转调古筝,筝弦也由丝弦改为钢丝弦、尼龙缠弦等,这样以来,古筝的音域和其表现力就更加宽广和丰富了。

   现在各地常用筝为十三弦和十六弦两种。五声音阶定弦,最低音可以G或C起始,音域达三个八度。

   近代民间筝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流派风格。如山东、河南 、浙江、广东潮州和梅县等。

   筝,又叫古筝;韩国叫伽耶琴;越南叫十六弦琴。筝的出现,最晚也在公元200年(秦朝)以前,战  国时期秦国已广范流传,直至今日潮州筝仍叫秦筝。<史记>中即提到:击瓮叩钵、弹筝博髀,真秦之声也。更早的<战国策>也记载:齐国的临淄城,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东汉刘熙解释说:为什么叫作筝呢?其音高,筝筝然也。日人冈昌引<乐道类集>解释筝字的起缘:秦国婉无义之两女,争弹瑟(二十五弦),蒙恬破为二器,各取其半(十二弦与十三弦),秦王奇之,遂命名为筝,因争而成新器也。但该书至今未见,且秦筝为十二弦、唐筝方为十三弦,其中不无杜撰可能。<礼乐记>:五弦筑身、形如瑟。筝字字头从竹,与秦之筑这个乐器,或许有关系。<旧唐书.音乐制>描述筝说:形制与瑟相同,只是弦比较少。古时十二弦者,叫筝;二十五弦者,叫瑟。从出土的古代乐器文物中已可获得证实。

   相传(见<通典>)古瑟原为五十弦、黄帝破为二十五弦。若后再破分为十二、三弦之说,果能成立,则与后代又增回为十四弦(唐)、十五弦(清)、十六弦(民初)、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二十六弦、四十弦、四十四弦、四十九弦。两相对照之下,不禁让人兴起时光倒流之想。

   古琴与筝瑟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筝、瑟有琴码,一弦一码一音,只能于演奏时透过左手之按、压、放等指法于琴码之左方奏出滑音、变化音;而琴无琴码,可用左手按指成音。一弦多音,且可用空弦、按弦、半按弦(泛音)成音。所以古琴只有七条弦,音域却比古筝更宽。两者相同之点是原则上空弦均定为五声音阶,(一般古琴定为F调之五声音阶,古筝则定为G调之五声音阶) 可以拂弦指法奏出流水效果。且同为高音在内,低音在外。

   古筝属八音中『丝』类乐器,原与琴瑟一样, 用蚕丝弦,音色古朴典雃;近代才改用钢线音色铿锵;现代则更改用钢丝尼龙线,可兼得两者之长。筝之音色、与演奏特色,因地域、流派的不同,有极大的差异,不宜通论,须究各筝派,分别论述之。

   筝在民间普遍流传,但似只有潮州有二四筝谱手抄本、<弦索十三套>一书中有古筝分谱流传。直至民国19年梁在平始出版<拟筝谱>一书。山东西南部的荷泽(曹州)、郓城、甄城一带流传一种<山东琴书>的说唱艺术,以洋琴、坠琴、古筝、(软弓)京胡、琵琶、三弦为伴奏乐器。已有二百年以上的历史。逐渐演化成之古筝独奏曲有<凤阳歌>、<垛子板>、等六首(老六门)。

   演奏技巧方面,以姆指小关节摇指,最为突出。

百度百科,介绍很详细

百度百科 直接百度

百度百科 有很详细的介绍

传说123423真的很强大

古筝是古老的汉民族弦乐,属弹拨乐器。在汉族传统乐器中,古筝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的表现力,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结构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与缪金林共同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

古筝,又名汉筝,是汉族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片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

详细请参考http://baike.baidu./subview/29504/10009898.htm?fr=aladdin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