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以的《猫》读书笔记二百字
推荐回答
靳以与巴金从1930年代在北平合编《文学季刊》起,直至建国后在上海共同主编《收获》,不但是事业上的好搭档,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靳以的《猫》与巴金的《小狗包弟》,都通过对小动物的描写与回忆,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堪称借物抒情的现代经典美文。不过,文本意蕴的鲜明反差,暗示了两位老友对人生与文学的不同理解。 《猫》(1936)是靳以母亲去世不久创作的。开篇即点明猫与自身生活的密切关系:“猫好像在活过来的时日中占了很大的一部,虽然现在一只也不再在我的身边厮扰。”其中一次养猫经历,是在暗淡心境的衬托下,以絮语风格传达的:住到×城的时节,我和友人B君共住了—个院子。那个城是古老而沉静的,到处都是树,清寂幽闲。因为是两个单身男子,我们的住处也正像那个城。秋天是如此,春天也是如此。墙壁粉了灰色,每到了下午便显得十分黯淡。可是不知道从哪里却跳来了一只猫,它是在我们一天晚间回来的时候发见的。 收养这只猫,为“我”和友人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生趣,且看这样生动传神的描写: 为我们遗忘了的纸物,都由它有趣地抓了出来。一时它跑上座灯的架上,一时它又跳上了书橱。可是它把花盆架上的一盆迎春拉到地上,碎了花盆的事也有过。记得自己真就以为它是一个有性灵的生物,申斥它,轻轻地打着它;它也就畏缩地躲在一旁,像是充分地明白了自己的过错似的。 ……它会跳上了桌子,如果是晚间,它就分去了桌灯给我的光,往返地踱着,它的影子晃来晃去的,却充满了我那狭小的天地,使我也有着热闹的感觉。突然它会为一件小小的物件吸引住了,以前爪轻轻地拨着,惊奇地注视着被转动的物件,就退回了身子,伏在那里,还是一小步一小步地退缩着——终于是猛地向前一蹿,那物件落在地上,它也随着跳下去。 猫走失以后,加重了“我”的落寞。接下来,叙述“我”最后一次与猫的关联:为了怕病重的母亲寂寞,把两只猫仔带到了母亲身边,而将猫妈妈送了人。母亲病逝后许久,“我”才想起了两只小猫,不过并没有要回来,“因为被母亲生前所钟爱,它们已经成为我自己悲哀的种子了。”没有母爱呵护的小猫,不正是自己哀伤的写照?不再养猫,也正是怕睹物思人。 此文将对猫生动有趣的描写、对母亲的深深怀念、自己凄清落寞的心境,精致而有机地编织在一起。所有事件似乎都任意点染,却无不独具匠心,涉笔成趣。无形之中,猫事与人情密切关联,猫成了作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被寄托了无限的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