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推荐回答
[摘要]练习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对新课标的理解“失当”,练习被弱化,语文教学走向“消解语文”的误区。正确认识练习,树立科学的练习观,优化基础性练习和渗透发展阅读能力练习的内容预设,是提高练习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关键词]课堂练习 优化预设 有效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达到学语文——做语文——会语文——用语文的目的。在当前减负增效,向课堂要质量,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的大背景下,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中练习的预设、实施、反馈、矫正,提高其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清醒认识当前语文课堂练习的现状,是提高练习有效性的前提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言语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六个方面。对于以上六点,我们认为,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在对前三者的教与学的反复实践中,达成对后三者的培养目标。而知识、语言材料、技能的获得和提升都离不开训练,也就是练习。可是,近几年,在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各种思潮蜂拥而至,多种理念急剧交汇,使得很多教师无所适从,往往“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如对练习的认识,就曾一度迷失,谈“练”色变,认为练习就是应试教育,练习就是“题海战术”,练习就是机械、重复、刻板教条,练习就是不人文等等。所以,在教师内心对练习的重视不够,为创新而反传统,彻底与传统决裂,致使传统中合理的、优秀的成分也得不到继承与发扬。在实际的操作中,更是不断弱化练习,不断挤压、蚕食练习的空间,内容空泛,形式单一,充斥着形式至上和虚浮的情绪,“泛人文”盛行,语文教学走向了“消解语文”的误区,语文不像语文,学生不愿意学语文。二、准确理解,科学定位,是提高练习有效性的基础 其实,练习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决不是它的附庸。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储备知识,理解与巩固知识,从而构建知识体系;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训练思维,形成能力;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深化认识,升华素养。科学的、有效的练习,能在一定程度上破解20世纪语文教学“低效”的“百年难题”。我们学校将“练习的有效性策略研究”作为研究的课题,就是想通过我们的思考与实践,从练习的层面,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问题。 需要明确的是,新课程理念下的练习应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练习。传统的练习仅是对教学的补充,对知识的机械的强化训练,方式陈旧、呆板以及大量无味的重复练习的因素,更多要求的是规范、统一,结果是学生缺少一种灵性、活泼、有趣的学习,倍感语文学习的枯燥,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而与新课程标准一致的课堂练习,不是为难学生,不是为了考学生的薄弱环节,而应重在面向全体学生,追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生成性、发展性训练。形式上,应从传统的“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转向多样化,如“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层次上,因人而异,体现差异,分层要求,尽量知识性、趣味性并重,力求人人都有信心“动”起来;内容上应从侧重“温故”转向“探究创新”,“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巩固知识,活用知识,培养能力,体现和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人生观。 在诸因素中,练习内容的选择、确定与框架构建,直接决定了练习的含金量,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一环。三、积极创新语文课堂练习的预设策略,是提高练习有效性的关键(一)、基础性练习预设 要完成语文课程积累的任务,基础性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内容。其预设首先要体现针对性,这需要教师做大量的整理工作,从浩繁的材料中筛选出重点、难点、关键点,如从“读一读,写一写”和课文注释中筛选出重点生字、词,要求学生当堂练习注音,解释,完成识记,积累;在学习应背诵的经典名篇时,探讨或直接教给方法,要求学生练习背诵,当堂完成积累;有意识地选择易错、易混、易忘的知识点,或正面强化,或反面设陷,强化印象,促使学生牢固掌握。如形似字、同音字、同义词辨析、成语运用、朗读节奏划分等;其次,与教材紧扣的基础练习要力求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体现出多样性和趣味性,这样的练习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做好记。教师要处理好基础性练习的预设,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还需要博览群书,注重积累,掌握丰富的练习素材,这样才能优化组合,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