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时候 越南的领袖还是胡志明吗?
推荐回答
1969年,胡志明逝世,黎笋掌权,此时越南表面依然与中国友好,但暗地里亲苏反华势力在上升。1973年美军全部撤出越南,此后几年,中越边境发生的冲突逐渐增加,最后演变为严重的边境冲突。我方此后进行了自卫反击。 在此期间,越南领袖一直为 黎笋。以下是对补充问题的回答:从本质上看,这是一场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古人有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毛主席曾贴切的把军人与人民的关系比作鱼儿与水的关系,多么巧妙。从古至今,任何侵略者从来没有打败过人民战争。美国有尖端的技术武器,可越南有人民,越南人民遭受的苦海,磨难越深,越坚定了越南人民必胜的信念。而中国出于地缘政治、意识形态、伸张正义的角度考虑,在很大程度上给与了越南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援。对越南的援助1955年,胡志明在访问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期间签署了第一批向越南提供财政援助的条约。2005年4月4日,越南解密了战争期间原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对越南提供各种援助的相关文献。文件显示,1955年到1962年间,苏联向北越提供的财政援助总额约14亿卢布,并帮助北越建设了34个大型工业企业和一系列医疗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重建了50个农业项目。越南战争期间,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还向北越提供了大量物资,共约240万吨。其中,中国援助约160万吨,苏联援助约51万吨,其他国家(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东德、朝鲜、古巴等)共援助约25.4万吨。自1962年毛泽东答应向北越提供九万枝枪、炮开始,中国介入了越战。自轰雷行动之后,中国向北越派遣了工程兵和防空兵帮助北越抢修美军轰炸的设施。此举使得北越军队得以腾出手来在南方作战。从1965年到1970年累计32万中国士兵被派往北越,巅峰时1967年有17万人。文革中也有数量不详的年轻人自愿越境前往「反帝」的最前线参加战斗。从技术层面分析原因:如同中东战争,越南战争成为了冷战中东西两方新武器、新战术的试金石,并且由於美国的直接参战,对美军1980、90年代的发展有著极为深远的影响。越南战争是第一场大量投入直升机进行作战任务的战争;美军利用直升机快速起降与起降场地需求小的特性,发展出利用直升机快速移动部队,进行敌后奇袭的空中骑兵战术,在战争期间发挥出相当的效力。此后,美国陆军(及海军陆战队)对直升机的倚重进一步增加,直升机空中机动作战几乎成为美军的典型战术,不过,美军直升机在越战后期的损失率节节高升,也显示出直升机在战场的脆弱性。常久以来流行著一种说法,认为越南丛林与农田密布的地型限制了美军装甲、战车部队的运用,而大大削弱了美军在传统武力上的优势。此论述再加上1973年赎罪日战争中以色列装甲部队为阿拉伯国家装配的俄制反战车飞弹重创的战例,成为了70年代后风行一时的「战车无用论」的理论依据。然而在实际上,美军装甲部队在越南的布属与活动受到的影响并不如想像中的大,更甚至在某些行动中大规模的使用装甲部队作战(如在1965年扫荡湄公河三角洲时,就曾大量投入新式的M113装甲运兵车,对缺乏重武器的当地北越军造成很大的冲击),美军装甲部队在越战期间的缺乏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导因於交战对手装甲兵力上的不足与节制性的运用;直至美军撤出后,北越军的装甲力量才出现长足的成长,不但在越战末期与南越军发生过大规模的战车对战,同时也在1975年最后的攻势中发挥举足轻重的角色。越南上空的空战也对美军战机发展带来影响,美国海空军在质、量上均优於对手北越空军,但在战争的头几年间却无法在空战中取得优势,甚至付出了近乎一比一的难堪交换比。美军战斗机部队的拙劣表现之原因在於,作为海空军主力的早期型F-4幽灵式战斗机因为当时流行的武装全飞弹化概念而未装置机炮,而当时飞弹的准确性又难以保证,导致美军飞行员时常出现飞弹失灵/脱靶后无法还手的窘境,而美国飞行员教育因全飞弹概念而轻视缠斗,更使重型的美军战机在面对北越相对轻巧的战机时陷入苦战。在付出惨重的代价后,美军开始在F-4E以后的各型战机上重新加装机炮,并加强飞行员的缠斗训练,才使美国战斗机部队夺回越南空战的优势,将敌我交换比拉大到一比三。此外,北越空军轻型战机在战役期间的活跃表现,让美军出现了名为战斗机黑手党的战术、设计概念,从而催生出F-16战隼式战机。东西方的轻兵器代表AK-47和M16也在越战中起步,至今其衍生型仍继续在各国部队中服役。伤亡统计北越正规军和被认为是越共游击队的人员:110万人死亡,60万人受伤,33万人失踪。 美军:越南战争期间,美军死亡58209人,受伤304000人,2000多人失踪。 南越政府军:死亡13万人,受伤50万人。 韩国军队:死亡4687人。 中国军队:死亡1100人。 澳洲军队:死亡512人,2400人受伤。 泰国军队:死亡350人。 纽西兰军队:死亡8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