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陵墓有哑巴院吗

发布时间:2019-09-03 20:01:10

明代陵墓有哑巴院吗

推荐回答

穿过方城的隧道券(俗称古洞门),北面就是一个小院落,处于方城和宝城之间。这个小院就是哑巴院 在孝陵高大坟丘的前面有一面十三层条石砌成的墙壁,它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拦挡封土,防止保定的水土流失,另外还有一种说法称它的作用是隐藏地宫的入口。在这面石壁与前面的方城明楼之间,形成了一个矩形的陵宫夹院。这个夹院作为孝陵的首创,被后世继承了下来,在明十三陵中的九座帝陵和清东西陵都在方城明楼与宝顶之间建置了夹院、月牙城以及琉璃照壁。只是这时候的夹院已经由长方形演变为弓形,宛如半月,且有一个固定的名称——哑巴院。“哑巴院”寓意为封闭内向,正如明代官式建筑歇山式样大木作中封在山花内而不露明的椽子,概称“哑巴椽”。而这个夹院的建置与当时的“负土礼”有关。负土礼又称“敷土礼”、“上土仪”、“增土”等,是帝陵的重大祭祀活动之一,“每年清明于各陵皆增土一担,由(哑巴院)西蹬道升至石栅,并为一筐,但令承祭官一人,敬谨奉筐而升,祗跪上土于宝顶,仍由西蹬道降,庶践履不致多人,而保护巩固之意益昭,诚敬矣”。由此看来,明代开始就有敷土仪,清朝继续延续了明朝的旧制。 哑巴院是明、清帝陵方城和宝城之间的一个小院落,北墙正中贴砌琉璃影壁一座,影壁后就是地宫入口。从影壁下向南地面上是陵寝神道的起点亦是终点,院子两端各有一座砖砌蹬道,可通明楼和宝顶。有专家学者认为哑巴院的正式名称叫“月牙城”,也有专家学者认为“月牙城”是指宝城院内宝顶前的挡土墙。   哑巴院建筑形制首见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随后明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昭陵、庆陵、德陵以及湖北显陵都建有哑巴院。清沿明制,清福陵、昭陵、孝陵、景陵、泰陵、裕陵、昌陵、定陵、惠陵也都有建有哑巴院。   哑巴院或是月牙城这种建筑形制虽创自明初,但名称却不见任何明朝官修档案。清朝官修档案中也只字未提。明确记载其名称的还是在样式雷绘制的清朝皇帝陵寝设计图中,如咸丰定陵《遵照呈览准烫样并按平子合溜尺寸埋头砖灰中立样》中就有这样的标注“月牙城至方城院当进深三丈一尺三寸”,“穴中至月牙城外皮进深十三丈一尺九寸”,“自大槽底至哑叭院上皮通高二丈三尺三寸”。《遵照呈览准烫样并按平子合溜尺寸埋头砖灰中立样》中,不知道因为失误还是其他原因哑巴院中的“巴”字被写成了“叭。”   从这份《遵照呈览准烫样并按平子合溜尺寸埋头砖灰中立样》中分析月牙城和哑巴院似乎是两种建筑名称,那哑巴院命名的根据是什么呢?有许多专家学者引用民间传说,说朝廷担心泄密地宫入口,就用哑巴在这里干活。无论是明陵还是清陵,其陵寝都有重兵把守,普通百姓根本没有机会进入陵区。况且参与陵寝设计、建筑的人非常繁多,如果真想防其口舌,恐怕也是防不胜防。   明陵研究专家胡汉生先生认为哑巴院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因为这是一个封闭且进深的很小院落,人们从方城甬道进去,随即被带有琉璃影壁的墙体挡住,在也不能直行,就好像咽喉被堵塞,哑巴不能说话一样。   清陵研究专家徐广源先生认为古建筑中,把那些比较隐蔽,从外面看不到的部分、构件统统冠以哑巴之词,如“哑巴当”、“哑巴椽”等,因为这个小院落比较隐蔽,外面看不到,所以才有哑巴院这个名称

哑巴院起始于明朝朱元障时,明陵中多数陵墓也是有着哑巴院的,不过现在很多陵墓毁损严重,有的只剩基座,方城两侧的宝城墙和拦土墙,组成了一个封闭小型的弓形院落好似月牙,被称为“月牙城”。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