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阅读知识库
查看
全文阅读知识库
知识库
电脑
数码
生活
游戏
体育
娱乐
休闲
文化
民生
教育
健康
地区
当前位置:
知识库
电脑网络
酚与氯化铁溶液发生显色反应有何现象?
酚与氯化铁溶液发生显色反应有何现象?
发布时间:2019-08-26 05:06:28
酚与氯化铁溶液发生显色反应有何现象?
推荐回答
大多数的酚能与氯化铁的稀水溶液发生显色反应。不同的酚与氯化铁反应呈显不同的颜色。例如,苯酚、间苯二酚、1,3,5-苯三酚与氯化铁溶液作用,均显紫色;甲苯酚呈蓝色;邻苯二酚、对苯二酚呈绿色;1,2,3-苯三酚呈红色,α-萘酚为紫色沉淀,β-萘酚则为绿色沉淀等。此显色反应常用以鉴别酚类的存在。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
上一条:
怎样判断氯化铁溶液是否变质,鉴定方法,及现象
下一条:
三氯化铁和二氯化铁本身什么颜色(不是溶液)?
资讯推荐
亚硫酸钠,硫酸,二氧化硫,哪个的氧化性更强?
实验室常用亚硫酸钠(Na2SO3)固体与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二氧化硫气体.二氧化硫气体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
硫离子硫代硫酸钠离子亚硫酸根离子的还原性
要证明亚硫酸钠具有氧化性,应用什么试剂
亚硫酸钠中有+4价的硫,它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解释一下怎么做
Na2SO3(亚硫酸钠)和...反应表现出还原性和氧化性?供选试剂:溴水、硫化钠...
焦亚硫酸钠是常用的食品抗氧化剂,它具有什么性
老师,请问如果往连二亚硫酸钠水溶液中添加异维c钠密封,后者能够增加前者的稳定性吗...
硫化铵水溶液与连二亚硫酸钠水溶液添加在一起,能够增加对方的稳定性吗?
请问亚硫酸钠和异抗坏血酸钠,哪一种还原性更加强?
如何鉴别溶液中含有硫氰酸根离子
怎样判断溶液中的物质是以电离为主还是以水解为主
什么物质的水溶液呈酸性或碱性?如何分辨?
如何鉴定溶液中的锌镁离子要四种方法
如何判断水溶液导电性强弱
能将硝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三种溶液一次性鉴别出来的是( )A.NaOH溶液B.Ca(OH)2溶液C.Na2SO4溶液D.KCl溶液
根据下列事实,判断离子的氧化性顺序为①A+B2+=A2++B②D+2H2O=D(OH)2+H2↑③以B、E为电极与E的盐溶液组成原电池,电极反应为:E2++2e-=E,B-2e-=B2+( )A.E
怎样判断溶液析出沉淀的先后顺序
Na2CO3俗称纯碱,是因为其溶液显碱性.在实验室里,下列各组:(1)NaOH、Na2CO3、NaCl;(2)Na2CO3、NaCl、HCl;(3)H2SO4、NaOH、Ca(OH)2;(4)HCl、
一次性鉴别出氢氧化钠溶液、食盐水、稀硫酸可选用的试剂是______鉴别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的石灰水和稀盐酸,可选用一种盐溶液,这种盐的化学名称是______.
兴华化工厂排出的废水使村旁小河里的鱼虾频频死亡.李文同学通过实验证明该废水中含有硫酸铜.(1)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①取2mL废水加入试管中,滴入适量氢氧化钠
有A.B.C.D.E五种常见化合物,都是由下表中的离子形成的为了鉴别上述化合物。分别完成以下实验,其结果是: ①将它们溶于水后,D为蓝色溶液,其他均为无色溶液;②将E溶液滴入到C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继
实验室里需要纯净的氯化钠溶液,但手边只有混有硫酸钠、碳酸氢铵和氯化钠。某学生设计了如下图方案如果此方案正确,那么:(1)操作①可选择_______或_______(填仪器名称)。(2)操作②是否可改为
有四瓶无色溶液,他们分别是:①稀盐酸②稀硫酸③氢氧化钠溶液④硫酸钠溶液.某实验小组分别对四种溶液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表:实验操作甲乙丙丁加入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变红不变色不变色加入硝酸钡溶液白色沉
小明将氢氧化钠溶液与硝酸钡溶液混合,发现无明显现象。一段时间后,他再次取敞口放置的上述两种溶液进行混合,结果出现了白色沉淀。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上述现象。
下列溶液中可能含有、、S2-、Cl-、Br-、I-、、Na+、Mg2+等离子。(1)若滴入溴水后,溶液由无色变成棕黄色,并出现浑浊,则溶液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2)若加入硝酸钡溶液,有白色
现有碳酸钾、氯化钠、硝酸钡三瓶无色溶液,用一种试剂将它们一次鉴别出来,这种试剂是______(填化学式).
实验室里需要纯净的氯化钠溶液,但手边只有混有硫酸钠、碳酸氢铵的氯化钠。某学生设计了如下方案:如果此方案正确,那么: (1)操作①可选择__________仪器。 (2)操作②
小明将氢氧化钠溶液与硝酸钡溶液混合,发现无明显现象。一段时间后,他再次取敞口放置的上述两种溶液进行混合,结果出现了白色沉淀,请解释可能的原因。
有M、N两种溶液,经测定这两种溶液中含有下列12种离子:Al3+、Cl-、Na+、K+、NO3-、OH-、Fe2+、AlO2-、CO32-、NH4+、SO42-、H+。(1)完成下列表格中实验①的结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