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和弦理论,以及如何运用它

发布时间:2019-09-17 09:20:40

什么是三和弦理论,以及如何运用它

推荐回答

三个及三个以上不同音按一定规则结合起来,同时发音,就是和弦。 在欧洲古典音乐里,和弦中的相临音都是三度音程关系。 在中国音乐里,和弦不一定都按照三度关系构成。 欧洲音乐里的和弦,三个音的称三度和弦,四个音的称七和弦(最低最高相距七度),五个音的称九和弦(最低最高音相距九度),以次类推。初学钢琴时经常遇到的,按名称分类有: 大三和弦。结构是根音(即原位和弦最低音)与中间音为大三度,中间音与最高音为小三度,自下而上是大三度+小三度。如do、mi、sol和弦。 小三和弦。根音与中间音是小三度,中间与最高音为大三度。自下而上为小三度+大三度。如la、do、mi和弦。 减三和弦,根音到中间音,中间音到最高音都是小三度,自下而上为小三度+小三度。如si、re、fa和弦。 大、小三和弦两端的音构成纯五度音程,减三和弦这两个音则是减五度。 属七和弦。在大三和弦上方加一个小三度音,根音与最高音构成小七度音程的,就是属七和弦。如sol、si、re、fa和弦。 以上是和弦的原位形式。此外还有和弦的转位、省略音以及和弦的密集排列、开放排列等情形。 上面是按名称的分类。如按弹奏技术的分类则有:时值较长的和弦、连奏的和弦、非连奏的和弦、跳音和弦、爆发力和弦、持续重复的同一和弦等。 和弦的色彩,就是听到和弦时我们心里产生的感觉。和弦不同,感觉也不同,这就是色彩的不同。 色彩,是个比喻的说法,不是真的颜色,而是指在听觉来历产生的协和与不协和、稳定与不稳定,以及明、暗、浓、淡等等的感觉。 在古今中外的钢琴音乐里,作曲家们写下了许许多多种类的和弦,以及同一种类和弦的许许多多具体运用情形,这才有极其丰富的和弦色彩产生出来。在各种各样的和弦中,初学者至少要先懂得并能感受出三种和弦的色彩: (1)、大三和弦的色彩基调是明亮、开朗的,好象是晴天,有稳定的、协和的、完满的感觉。大调式的乐曲总是用大三和弦结束。 (2)、小三和弦的色彩基调是暗淡、压抑的,好象是阴天,但也稳定,也协和,只是程度不及大三和弦。小调式的乐曲,通常用小三和弦结束。但在巴洛克时期,有时小调式乐曲也用大三和弦结束,以求得更大程度的稳定感。 这是最基本、最一般的说法。在具体乐曲,因为种种其他因素,特别是调式调性、音区、和弦音的排列方式、前后和弦的连结方式等等的不同,和弦的基调色彩会有种种微妙的、有时是很大的变化。 大、小三和弦色彩基调的不同,构成了欧洲音乐作品中种种变化、对比的最重要的和声基础,初学钢琴,就要从听觉感受上理解这一点。 (3)、属七和弦的色彩,不协和、不稳定。属七和弦一出来,好象在说“事情没完,必须解决”,有进入协和、稳定和弦的强烈的倾向力。 协和与不协和,并非“好坏”之分。它们相互依存,相比而生。和声最根本的 ,就是稳定--不稳定--稳定的不断往复关系。可见,协和与不协和都是乐音运动、乐曲发展所必须的。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