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处事态度哪个更可取?
推荐回答
现实人生:可以称为理性人生,对世界、事物看法比较现实客观,注重实际,这应该以宝钗为主。诗化人生:可称为诗境人生,感性人生,对人生意境充满幻想,有着诗情画意的美好意象,比较脱离现实,这应该以黛玉为代表。宝钗所奉行的是在现实人生中不偏不倚,能按世俗观念循规蹈矩,按客观生活轨迹运行,在人事处理中圆融无碍,符合世俗人们的心态和观念,所以赢得世人一片赞誉与喝彩。黛玉所践行的诗化人生,虽然在生活中洋溢诗情,暴露出内心爱恨的真实情感,却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由此逐渐失去人们的理解、认可和钟爱,所以《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悲金悼玉,对红楼中众女儿与宝黛二人寄寓了无限情思。宝钗是在做人;她温柔娴淑,言辞谨慎,态度谦和,宽容大度,胸襟开阔;在世俗观念和看法中完备着做人的标准和要求,符合人们眼界中做人的原则和标准,所以取得贾府上下众人的赞扬和爱戴。而黛玉则虽然才华横溢,风华绝代,却只会作诗,不会做人,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缺乏人缘,且性情高傲,脾气怪异,因此失去了众多人对她的理解与厚爱。在应对客观现实问题上:宝钗重在把握现实,注重实际,能认真对待处理现实的利弊得失,权衡形势,并做出有利的判断选择,掌握自己人生的坐标和行为轨迹。黛玉则沉酣在诗词意境中,脱离现实,对生活、现实想象过于理想化,她从小失母,继而又由贾雨村带领投奔舅家荣国府,后又丧父,不幸的遭遇和命运,使她缺少最亲的人的关心与照顾,因此她的内心是敏感柔弱凄怆悲苦的,她的孤独寂寞的灵魂在人生道路上独自游走,她虽然清楚自己寄人篱下,孤独无靠的处境,自怨自怜,多愁善感,却同时对人生境界有着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但对待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却不圆滑成熟,残酷的现实生活毕竟与诗的美好意境具有天壤之别,相比之下,具有极大悬殊与反差。“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因此注定她是处理现实问题中的失败者,所以由此而产生的悲惨命运和结局就成为自然。在表现理智和情感方面:宝钗代表一般妇女的理智,看待处理问题很有理性,对待人与事能够宽容与克制,有效约束自己的言行,这样使宝钗在众人心目中树立了高大完美、无可挑剔的形象。黛玉则代表知识女性的情感,她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出口成章,情感细腻,内心想象丰富,但顾虑猜疑嫉妒性强,任性孤傲;且多愁善感,自寻烦恼,性格复杂多变,有时人为设置障碍。在情感交流与沟通上让人难以理喻和接近,无形中架起一道人与人隔膜的鸿沟。在对待爱情婚姻方面:宝钗注重追求解决关系切身利益的婚姻,为有忠实终生依靠着想,她颇有心计和头脑,虽平常含而不露,藏愚守拙,却到各种场合都很有分寸,待人处事都很到位,但是处处含蓄的流露出她对宝玉的倾心爱慕,表现出特有的关心和照顾,在从自身的言行举动里符合了封建家族专制婚姻和礼教的择媳标准,所以在贾府决策人物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眼中成了推荐人选,赢得了她心目中理想婚姻和个人归宿。成为宝黛爱情中进行竞争,最终获得宝玉而成亲的配偶胜利者。黛玉则内心情感细腻入微,感情丰富,但性情深沉执着,而她兼有诗人气质,表现形式比较内在含蓄。外表体现只是进行着高尚的恋爱,并且黛玉孤傲清高,嫉妒性强,且言语尖酸刻薄,具有叛逆心理;又本身体弱多病,所以失去了贾府对宝玉婚姻决策人物的厚爱。在婚姻竞争认可中处于不利局面,最终成为失败者,这对黛玉不啻说是当头一击,丧失了她一切生存和活着的理想和希望,婚姻爱情犹如昙花一现而成为泡影,使她对人生彻底绝望,悲愤之下焚稿断痴情,香消玉殒,命归黄泉,使人不由流出一掬辛酸同情之泪。对宝黛两人综合衡量和评价:宝钗有着较高的文学素养,文学方面很有造诣,富有才情意趣,她艳冠群芳,容貌丰美,相貌绝佳,她外在表现朴素和沉静,品格端方,温柔贤淑,与人为善,态度和蔼,识体知礼,善待下人,德行兼备,面对人生有超然的彻悟,并有慈善悯人的情怀。从全面素质总体而论,不失为贤妻良母的首选人物,综合考虑宝钗应为压倒胜过黛玉。黛玉则在诗词上颇具匠心,独领风骚,文学修养和造诣高出众人,诗词中用字确切精妙,意境刻画传神,自成风格,遣词造句达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她是花的精魂,她是诗的化身,她的生命中充满诗意的寂寥和纯清的光辉,生活对于她是一首哀怨凄美、缠绵超逸的言情长诗,她用自己的生命来谱写,她用自己生命去沉醉。黛玉的诗,是生命品格的焕发和浓缩,是满腔痴情的舒展和惆怅,是她对生命无限感伤和眷恋。但是她的人格缺陷就是孤傲清高,言语刻薄,难以与人交往沟通,缺少人缘,而且多愁善感,容易触景生情,精神敏感脆弱,思想偏激,譬如:黛玉葬花举动是对美好物象的怜惜,充满优美诗意,表现她爱春、惜春、怜春对美如佳人色彩艳丽的桃花凋零落红遍地,落英缤纷衰败景象,对美好景象失去的于心不忍与依依不舍充满留恋痛惜之情;同时黛玉虽然生活在“烟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的大观园,但她诗中却出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紧相逼”的诗句,指秋对花的摧残,花的凋谢,意味着美的毁灭。暗喻人生的艰险,这就说明黛玉虽然诗文并茂,标新立异,但在心理素质和心态健康有不足缺陷。作者曹雪芹奋笔书写,几经修改历经不寻常辛劳的十年,呕心沥血才完成《红楼梦》这部鸿篇巨著,作者对林黛玉这个特殊人物是具有深厚感情色彩的,曹雪芹是滴着血,喝着泪,给其以传记,使其形象永远铭刻在读书者心目中,这位才貌如同西子,楚楚动人,玉洁冰清,孤独无靠的美丽少女,因为为人处世道德行为标准上不合世俗观念,与当时封建社会道德标准和礼教有不可协调的矛盾,因此她最终不可避免地成了悲剧作品中的悲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