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后的状况如何[ 简要说说】

发布时间:2019-09-02 03:37:26

香港回归后的状况如何[ 简要说说】

推荐回答

  香港终于走过了回归后的五年稳定期,开始进入未来五年的转型期。交替之际,转型争议之声又起。热点转移极快的香港,目前不论是讨论自身定位,还是争议发展路向,都凸显着一个老话题,就是香港如何体现“一国”,又如何落实“两制”。香港方方面面都在关注,香港这把茶壶能否泡出、又如何泡出有香港特色的“一国两制”新茶。  充分利用“两制”优势  有人笑谈,香港本来是“东西逢源”的地方,在中国人心目中香港是西方,在西方人心目中香港是东方,这就是香港昔日的独特优胜之处。在今天,香港大概已不能靠外人心目中的理念,来保持其“东西逢源”的优势,而要靠其“一国”之下的“两制”独特优势,来求得“中外逢源”的新发展。  回归五年,香港政府施政历经严峻考验,但香港“一国两制”的落实则在国际上受到基本肯定,这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对“一国两制”、对基本法维护的努力上。但从香港方面来说,从民间到政府,都还有值得检讨的地方。香港这些年发生的一些事让人难以理解,比如香港经济不景气,港府想出的重要策略,是吃内地饭,提出建缺乏基础、没有前景的中药港、数码港之类建议,结果现在大都不了了之;最后还是请中央帮忙,取消内地居民赴港旅游观光的限额;香港股市长期低落徘徊,现在就有“北水南调”之议,要求中央批准以预托证券等方式,允许大陆的资金到香港去炒港股;香港要发展科技,唯一的好办法是要求大陆放行“专才”;香港的失业率创出历史新高了,不论官民想出的办法,居然都是“北上打工”,内地当然也渴求人才,但各个地方面临着解决失业下岗的问题,这点没人去想。有人批评香港人现在不思进取,不那么克勤克俭了,凡事北望神州,不是没有道理。正值香港进入五年转型期,认真梳理香港的定位和未来去向,实在太有必要。  高官问责制:  优势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国两制”有多方面体现,首先体现在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上。香港的社会制度,要保持其资本主义不变,已有中央严肃的承诺、社会广泛的共识,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加以改变,而香港的政治体制,在未来五年中可能有很大的改变,由于《基本法》规定在五年之后的2007年,要进行香港政制发展、包括选举制度的检讨,未来五年中的酝酿和转变,对“一国两制”就有着重要的影响。  香港特区第二届管治班子,包括政府、行政会议和特首办都在回归五周年前夕出炉。这个班子从体制上来说,将执行香港开埠以来全新的问责体制,也即实质上的政治任命制;从人员组成上来说,虽然未能全洗殖民地色彩,但特首的治港班底初步成军,从前的政府人员由主转辅;从班子性质上来说,已为香港特区呈现新的政治版图奠定了基础。当然,这个班子也为五年后的特首、五年后的香港管治班子,划定基本的范围。  在香港7月1日回归五周年前夕出炉的这个班子,是由过去五年香港管治的经历催生的。香港回归之后,由英国人留下的公务员班底,和董建华的行政会议,加上一个不同政党操持的立法会,形成了施政中的分歧,用钱其琛的话来说,是董建华成了“孤家一人”。  过去五年来,香港经济陷入低谷,香港社会怨声不断,一些港人失去了信心,香港的不同政治势力也都前所未有地失去强势,原有的殖民地公务员体系的神话也破灭。正是在这种众说纷纭、骑虎难下的状态下,政治任命部长制之说被提出,在中央强力支持下,董建华决意连任,以“高官问责制”为题的体制改革就此提出。  香港新的管治班子,有多方面新意,一是现在的高官问责制令香港政府的主要官员都向董建华负责,而不是层层削权,由此架空特首的现象再不可能出现,权力集中,施政自然也就容易不少;二是在政府体系之内,引入外援,有五个问责局长来自商界和其它社会界别,令港府原来公务员自成一体的内部结构打破;三是在行政会议结构的变化上,以问责官员为主,又引入社会领袖,其中包括两个主要政党即代表工商界的自由党、代表左派势力民建联的主席,以及最大的工会组织工联会的领袖,这是香港政党领袖进入建制的第一步。  新管治班子的形成,将带来新的政治局面,一是董建华施政可比以前如鱼得水,二是中央的影响力,通过政党、工会领袖的入局,以及对北京港澳政策有一定了解的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的掌持,得到全面加强;三是香港虽说没有出现执政党,但民主党等民主派势力目前已在建制之外,倒是成为当然的反对党了。  权力合一,施政力加强,今后香港的发展,要看特首能否有一番新的调度了。但也不能不看到,香港的高官问责制推出甚急,而以政治学的分析,高官问责等于部长政治任命制,但香港不仅没有执政党,连成熟的政党都没有,靠个人信任感而不是靠政治理念组合的高官,要想形成合力团队,要想得到民间的广泛支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香港回归五周年讲话中,提出三点希望,其中一点用意大概就是因应这种情况,如要香港的官员“自觉维护行政长官的领导”,“不断提高执政执法水平”。  香港政府过去有殖民地时代留下的问题,但其施政以公共行政观念为基础,致力对社会整体保持公平、公开和公正,公务员都被要求保持政治中立。香港行政运作中,有很多经验也许是内地政治改革可资借鉴的,也是香港的“一国两制”应予保留的。今天高官问责制对原有管治运作模式有多大冲击,会否冲淡“一国两制”的行政体制界限,令不少人关心。  粤港更紧密经贸合作  香港的“一国两制”,也体现在经济层面上。1997年香港回归后的第二天,即遭遇亚洲金融风暴的打击,由于外界的影响和政策失误的拖累,香港五年中出现两次经济衰退,港人资产见风化水,至今香港仍处在通缩痛苦中,失业率创出新高,破产率月月见升,政府也变成逾500亿港元财政赤字、要靠储备弥补支出亏控的政府。  未来五年,不论是连任的特首董建华,是新任的问责制官员班子,都有一个沉重的负担,搞好经济。香港经济再没有起色,就不能体现港人治港的优越,更无法维护“一国两制”的长存。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香港方面提出与内地建立自由贸易区关系,但稍后即演变成“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后来又传出新加坡拟与香港建自由贸易区之议,但目前都还是隔山打牛。有消息说,激活与东盟国家展开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谈判,是中国当前对外经济交往的要务,香港与大陆建立自由贸易区之议,后来变为“更紧密的贸易安排”,近期又称主要体现为加强粤港经贸合作和大型基建的协调。这一“更紧密经贸关系”的有关安排,可能走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之前落实,但不可能在短时间成事。  如果探求“内地香港自由贸易区”的来由,可知其转型为“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不足为奇。首先,香港本来秉持自由港的全面开放政策,坚持不作双边贸易的安排。这一传统,到去年始被打破,在香港特首董建华介入之下,香港与新西兰去年5月开始磋商双边贸易协定,也即类似自由贸易区的安排。香港当局做出这一重大转型,没有引起太多响应,但新加坡方面有些兴趣,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和香港特首董建华去年10月上海见面时,曾非正式地谈起新港自由贸易区之议。在没有下文后,新加坡方面又向到访的香港中华总商会代表团提出此议,代表团回港后向董建华转达了这一口头讯息。直到这一讯息在媒体曝光,董建华的新闻官林瑞麟才承认,新加坡方面口头提出过这一讯息,但要对方正式提出建议,才会“小心考虑,并适当处理”。  据分析,港府方面不敢对新加坡的建议作出正面响应,是因为当时中央正急于安排“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不宜在中间横生枝节。  与之同时,香港总商会根据学者的研究报告,提出香港和内地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相关建议。这时正是香港经济处于低潮、民心不安之际,在各种形式渲染下,建自由贸易区成为香港复苏之路,也成为迅速改善政府形象的重要武器。  内地对此建议也有不同看法,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部门有不同意见。支持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是相关工作部门,他们认为只要不违反世贸组织的规定,建立自由贸易区是可行也有益的。但一些宏观、综合经济部门,以及地方政府,不同意与香港建立自由贸易区,有的认为两地经济制度不同、关税制度不同,香港本身是自由港,向香港开放等于向全球开放,还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艰苦谈判干什么;有的认为这不能互利互惠,只能等于全面开放市场;有的认为这一国之内再有自由贸易区,不利于“一国两制”的落实。  香港和内地商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也引起国际间关注,香港的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日本和欧盟都向香港政府查询有关的进展,港府为此向有关驻香港领事馆及外国官员解释,有关的安排都要符合《基本法》和“一国两制”,不会影响香港的独立关税区地位,以及经贸自主权。  外国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他们的贸易利益会否受到影响,同时也关注到香港与内地关系的定位有何变化,特别是关注到香港和深圳的“一地两检”模式进行出入境及海关检查,会否改变香港独立关税区地位。  港府方面表示,香港与内地的有关磋商,在1月正式激活,建议中的安排涵盖三个范畴: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贸易投资者便利化。有关安排会完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磋商完成后,就会向世贸组织通报,把文本交世贸组织区域贸易协议委员会审核。有关涵盖范围及运作的透明度也会向国际社会展示,安排不会削弱香港经贸政策上的自主权。  当“内地香港自由贸易区”变成“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之后,接下来“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已初步体现为香港与广东省之间的大型基建项目、两地通关安排的方便化、两地人才的交流等方面的协调,并将于近期展开有关磋商和谈判。广东方面,则努力在各个层面上游说建立深港或粤港自由贸易区,作为先行试验。  坚守“一国”,保持“两制”  无论从政治还是经济上,我们都看到,香港回归五年,“一国两制”是平稳发展,未有大的差错。未来五年,究竟应多在“一国”上落墨,还是在“两制”上发力,是香港正在争议中的话题。不少论者都认为,香港现在一个较大的问题,是“两制”界线的模糊,如果“两制”没有,香港的身份就应改换了。  有学者分析道,香港现在的问题是经济不景,民生怨气,所有的民意调查,都是北京得高分,由此也生出一种凡事北望依靠的心态。而有的智囊也拿不出好主意,一出方案就是向中央提要求、伸援手。  应该留意的是,无论是政治体制上的问责制官员改革,还是经济上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或者是新近提出的6000亿港元投资、1600多项大小工程,都有背水一战的意味。香港经济再无起色也难以向市民做出交代。而背水一战之心,也易走偏,特别是在自身定位上。最近有人提出发展香港成为“中国主要城市”,就是一个不清不楚的目标。香港回归,加之香港的财力、香港的能量,理论上已是中国主要城市,哪里还用发展?保持香港的国际性都市地位,保持和发展香港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地位,才是努力的目标。以上论调当是缺乏信心,对“一国两制”深层内涵揣摩不深,是对香港定位把握不准的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香港人对国家的认同加强下,在香港得到祖国强力的支持下,在香港与内地已有多方面融合下,香港的发展,更应突出自己的国际化、开放性、强法治、自由度的特质,更应发扬克勤克俭、不断创新的特色,与内地有所融合又有所区隔,也就是坚守“一国”,保持“两制”,才能落实《基本法》,才能对中国长足的发展、对国家最终的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香港这把“茶壶”未来五年必须要泡出“一国两制”的新茶,看来在“一国”的维护和“两制”到位上,都还须下不少功夫。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