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后来如何看待宣示表

发布时间:2019-09-16 13:22:43

曹丕后来如何看待宣示表

推荐回答

《宣示表》产生于三国时一次著名的战役——夷陵之战之始。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上表称臣,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削,此后,蜀汉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宣示表》便是孙权所上表章由曹丕向大臣们“宣示”征询意见时,钟繇所表达的意见。当时朝中有两种意见,以刘晔为代表的意见是:“拒和”,他对魏文帝曹丕说:孙权“因难求臣,必难信也。彼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耳,可因其穷,袭而取之。”(《三国志·卷十四》)。钟繇在此表中所表达的意见是“其所求者,不可不许”。曹丕最终答应了孙权的归附,封其为吴王,加九锡。当然,孙权的请求归附是权宜之计,后来仍然不买曹魏的帐~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