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草木春秋读后感600字跪求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8-05 15:06:29

  暮年看世——返璞归真的快乐

  《随遇而安》和《草木春秋》均为汪老先生迟暮之年所作。生命之歌虽近尾声,但这位“快乐的老头”的乐活的本性、率真的品格却在他的作品中完美显现。“文革”是汪老那一代人心灵最深的伤疤,很多的不愿触及,汪老也不例外。散文《随遇而安》,就反映了他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那段日子。在那个人性极度扭曲的年代里,汪老回忆起来,也是“别有一番滋味”。那时他被下发到张家口的一个农业研究所,奉命画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说:“在马铃薯研究站画谱图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堆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这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读到这里, 我想了很多,如果换了是我,尊严受到践踏还要天天在艰苦的条件下面对枯燥重复的工作,也许不会有他那样“苦中作乐”的胸襟与气度。倒有些庆幸自己生长在二十一世纪了。

  不过,乐观豁达不代表汪老没有脾气、没有立场。在《草木春秋》中,当他将“木芙蓉”、“南瓜子豆腐”和“皂角仁甜菜”、“车前子”等植物、吃食向读者细细道来时,在“紫穗槐”、“阿格头子灰背青”、“花和金鱼”三个小节里,都表达了对“文革”愤怒。特别是在提及因为喜爱养花和金鱼就被红卫兵活活打死的茶叶店掌柜的经历时,这位作家难抑愤怒。是啊,眼睁睁看着不人道的滥刑和生命的凋零,谁不会动容呢?所以,不管岁月之河流到哪里,也不管现在是否已经行将就木,生命的伤疤依然还在这位老人的心里久久地存活。只是在他的讲述中,多了些欢笑分享予人,淡了那一丝的苦味,至于生命里那一声叹息,还是让它徜徉在草木里,随风去吧!朗朗乾坤,日月如恒,再看草木,依旧是草木,再品春秋,还是春秋。又可以像童年时期一样游走在花园里了……

  合上书,看着扉页上的老人,咀嚼着他的往事,我忽然间觉得自己幸福了许多,当然,也差他许多。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