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戾华亭中的萧定权身世是什么
推荐回答
我没看过多少本古言,《鹤唳华亭》是我所读过觉得最好的。看完电子书以后马上去买了实体书。该书架空得当,制从严谨。“名物、服饰、艺术、风俗一律从宋 。典章、制度、礼仪一律从明初。 ”大约这个小说也不能成为古言,大约这就是相由心生,你心里想什么,你看到的就是什么。 鹤唳华亭:表现思念、怀旧之意。亦为概叹仕途险恶、人生无常之词。故事是简单的故事,情节相较之下简单,寥寥数语可以概括:远藩作乱,内臣独断。当朝之时,皇帝借太子手革除内相一党,外战正是关键之计。萧定权是失宠太子,先后与齐王、赵王手足争位获胜,权盛之时三分之一禁卫归于麾下,外戚十万大军雄踞长州待发,不肯黄袍加身揭兵篡逆,后回京被废,自戕庶葬于西园。 如此概括的话,书的是萧定权一生,他与阿宝的爱情反倒着墨隐晦。 其实本也就是隐晦。我总觉得文末高潮,作者非要结出个“因”,便每人均有情归。皇父爱恨于顾皇后,太子与阿宝从情相别。不知为何,总觉得有些啼笑。大约总觉权术归权术,王道归王道,情归情,爱归爱,即便不是完全分门别类,泾渭分明,亦因国事家事总还有分明。倘若将一把手和二把手的矛盾调度对峙,最后全都归将于年少爱恨分途,总不免小瞧了人性。此书把爱恨当作是高潮,写的依旧是个理想主义的狷介、伟大和失败。 绝对死忠的太子党张陆正、许昌平都多次强调过,甚至临死也念念不忘谆谆捣头说过:“殿下切勿慈悲太过。”甚至许昌平,奄奄一息也要跋涉长州,逼萧定权加身。他用行动回答了太子的反问:“倘若这慈悲是给你的,你也不要?” 要,但我不像你,不愿对你慈悲,该逼反依旧逼反。 起承完毕,下文是转:萧定权种种慈悲,乃书卷气。 先是家仇,他恨齐王咄咄,恨继母手足相逼太甚,恨皇父冷落有心废黜,及至扳倒齐王,使之去藩远京,与生母最后话别之时,他还偏不让二人最后舒心作别。当此也可见作者笔力,刻画太子阴郁拳拳,非有大慈悲相。 后是国政,摘选一段直白对话,即可概括此人: 许昌平点头道:“……将军在长(指边关要塞长州),陛下或可以殿下掣其肘,或可以其掣殿下肘……恕陈无礼,殿下的权势到这一刻才真正到了人臣顶点,连陛下都不得不加顾忌,难道不是如此么?” 定权自嘲失笑道:“我不说主簿无礼,只说白云苍犬,谁料世事有此一轮回。只说登顶是登顶,只怕不及观山高水长,万千气象,便要急着下山了。” 许昌平到:“这么说,殿下果欲驱遣小顾?(顾将军出关迎战,则可平定藩乱,然关内长州便又尽数落入赵王朋党,此事纷杂,作者曲笔埋伏了好多章才写出,也是醉了)” 定权叹气道:“……除去私情不论,这是公事,我既为国家储君,不能不以国家利害为最重大。眼下的财政,去秋大涝,去冬无雪,今春必有旱魃。政不干兵,兵不涉政,再如此盘缠不清,国库罄尽,后事不堪一想。” 你若要说这是慈悲,便再看他之于又一件家事:意乱与宫女所生的儿子阿元,深受圣上所喜。他对此子冷漠,一来此子出生出于自己所料,二来非为与所爱之人骨肉,三则皇帝喜欢此子,他料想起年幼所受冷落,总觉别扭。 以上便可归结此人书卷感情洁癖。洁癖到了变态地步,便连自己儿子受皇父宠爱也不愿利用,乃至漠不关心故意到阿元病重,也借口东殿被禁足,不许太医医治。变态到不是与阿宝所生的儿子,他就不想要,变态到用这等钻心之事,去折磨也曾对自己冷漠到极致的父亲。 从头到尾,此人非但生理洁癖,精神亦洁癖到了极点。犹如一株暗花,偏自小受得帝师三观良正,强自沐阳勉力生长。此人身上,文士到了极点,亦阴敏到了极点。所以才有对顾逢恩之语。 “你就当我宋襄公之仁吧,你就当我软弱无能吧,你就当我愚不可及吧。我自己以为是对,就足够了——陛下为父或有不足,但他为君并未大过,我朝廿载乱源,确由大都耦国而起,是时候了结了。 ” 顾逢恩面色惨白,笑意中有自嘲与嘲人:“窃钩窃国,成王成贼,这不是天的天道,却是人的人道。你我生存其中,谁也不要妄想逃脱。” 定权至此始有了一瞬的迟疑,最终方叹息道:“我不相信,青史尽数成灰。” 直至城下见血那一刻,所说慈悲才名副其实。至定权见流血漂橹两颊热泪那一刻,至定权忽然想起那条无辜殒谢的小生命的那一刻,在悔恨心痛过后,从小带来的清戾方才真正消散,此时方才慈悲。作者于此时尊他是护摩。作者此刻才称他是护摩。 这一段我默默感慨了很久。 此前萧定权与弟萧定梁置宋襄公一案,定梁尚年幼,定权说天下没有不对,襄公亦没有不对。用许昌平的话说,“这是时代的过错,不是一人的。” 定权切嘱定梁,你切不可学襄公。一副文人属相,一派文人风骨。 结局里萧定权用阿宝带来的簪子,挑断左手血脉。“簪头仙鹤振翅之势,似欲于碧血中飞于长天。”“废太子葬西园,不附庙,不设祭,百官不素服,天下不禁嫁娶。”青史浩浩,不知几时尘定。 阿宝说萧定权“是个软弱君主,清洁、正直、刚强,小怯而有大勇。”已可盖棺定论。萧定权一生,阿宝最懂他。作者为了补偿阿宝这份知己之情,说萧定权的容貌非常好(笑)。 我觉得这个小说很好看,大约以后也就很难再去翻看别的古言小说了。又或者大家还有类似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