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薛宝钗

发布时间:2019-09-16 14:04:23

红楼梦人物-薛宝钗

推荐回答

  《红楼梦》中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内容提要】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纠葛体。她既有大家闺秀卓越的气质,又是个封建礼教社会的悲情女才子;她既是封建社会淑女典范,又是封建礼教的殉葬品,却始终摆脱不了成长、生活的社会大环境——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处在男权社会里,为了生活不得不以假面示人,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多么大。薛宝钗形象的复杂性是值得我们思考、体味的。  【关键词】薛宝钗 形象 意义  《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之——薛宝钗,一个封建时代的少女,在人们的眼中总是作为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对立面存在的。王昆仑先生曾说过,薛宝钗是一般男子最感到“受用”的贤妻,寻找人间幸福的男子们大概没有不向往着有宝钗这样一个妻子的理由。为什么男性愿意选择宝钗,而非黛玉做自己的妻子呢?当然作者曹雪芹在林黛玉的身上确实倾注了很多的爱,在林黛玉身上寄托的理想和先进的理念最多,但是在现代的人们看来,或许像林黛玉这样的人,恐怕是无法在社会上生存和立足的。历来对于薛宝钗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她是封建淑女的典型,并誉之为“山中高士晶莹雪,睿藻仙才淑仪风”;还有人评价她是封建社会的卫道士,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世故、圆滑、虚伪、奸诈,无情、冷、会做人、善用手段,都成为薛宝钗这一形象的标志。其实无论怎样的评价,都要有一定的合理的依据。曹雪芹创作薛宝钗这一艺术形象时也倾注了很多的心血,所以宝钗形象也是值得后人反复推敲,这也恰恰说明了这一人物形象复杂性,有优点、同样也有缺点。那么我们也就不能用二元对立思维来比较薛宝钗与林黛玉。周思源教授曾说:对艺术形象的分析必须遵循文本至上原则,即一切从文本提供的全部的信息出发,将文本作为判别的最重要的依据,而不是从意识形态、政治需要出发,不能存先入之见。我们不能脱离时代特点来要求人物这样那样,不能脱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刚来与后来的变化)、人物自身的实际年龄来评价人物。在我看来这也正是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一切从实际出发,要以客观现实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来看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的所有制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形态,形成具有每个时代的典型代表人物。薛宝钗正是在封建时代大潮中应运而生,顺应时代潮流而出现的人物,她身上不同的“符号”正是这个时代的烙印。她是平凡的,是封建建社会的必然产物,是适应时代而生的芸芸众生之一,我想这也是对薛宝钗比较客观和比较公正的评价。  一、薛宝钗的性格形象及其成因  (一)薛宝钗形象的总体特征  薛宝钗是《红楼梦》里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形象,也是历来人物评论中争论较多的一个。论争之激烈,两百多年前就曾经达到两个好朋友之间“几挥老拳”的地步。有人认为,薛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薛宝钗虚伪、奸险、冷酷无情。其实,这都是有失偏颇的。我们从《红楼梦》中曹雪芹对薛宝钗现象的基本设计中可以看出,他是要把她塑造成一个封建时代的淑女现象。这一现象的基本特征表现为:藏愚守拙,温柔敦厚,豁达大度,又不失外冷内热,表里不一,虚伪世故,工于心计。可以说,这些性格特征及其矛盾冲突构成了一个既复杂、又丰富,既丰满、又富立体感的艺术形象。下面从其“冷”与“热”两大方面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二)薛宝钗性格的分析  1.薛宝钗性格特征中“冷”的一面  作为一个内涵深厚的文学形象,曹雪芹在塑造过程中是寄予了苦心的,薛宝钗作为《红楼梦》的第三号人物,她的形象是丰富的,立体的,多层的,她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有自己内心自觉不自觉的矛盾冲突。薛宝钗这个人物身上存在着的现象与本质的深刻矛盾,使她总处于表里不一之中。“冷”的一面,就表现在她的待人处世上:虚伪做作,城府深,富理性而善克制。这是曹雪芹在塑造这一形象过程中苦心孤旨,着力表现的一面。薛宝钗姓“薛”与“雪”谐音,即“雪”的意思。小说中凡涉及到薛宝钗的,大都用“雪”来代替,总与“雪”联系在一起,“金簪雪里埋”,“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丰年的大雪”等判词、曲子、俗谚口碑等,都与“雪”有关。兴儿在向尤氏姐妹介绍她时说:“有一位姨太太的女儿,姓薛,叫什么宝钗,竟是雪堆出来的。”而“雪”是与“冷”联系在一起的,接触宝钗的人,都常常有一股冷森森的感觉。她吃的药叫“冷香丸”,身上又有一股“冷香”,她所住的蘅芜苑,“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及进了屋,雪洞一般。”凡是与她有关的东西都冷得出奇。因而,贾府的人们称她为“冷美人”。这种“冷”,正是作者在塑造这一人物性格时所花的心机,所作的暗示。这样的“冷美人”,表现在行为处世上便是虚伪世故,工于心计。这些表现,大多从别人口中得出,也就是说,宝钗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如此。贾府的人认为她“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诩,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愤之意,薛宝钗却浑然不觉”;“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她对周围的事情不大关心,一切随和并按自己的朴拙,不去用心周旋世务。用王熙凤的话说:“事不于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是一个十分豁达,超脱,遇事随和的“山中高士”。她也属意宝玉,但她没有象林黛玉一样,显示出与宝玉的那种亲密的关系,而是有着一种“浑然不觉”且故意在人面前摆出一副疏远宝玉的样子。如28回中她听到母亲说“金玉”之事,“所以总远着宝玉”。而当其兄道出“金玉之论”时,她“万分委屈,气得哭了一夜”;而当元妃所赠之物与宝玉一样时,“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她总以理学为信条,认为“礼法本是头等重要的”。正是由于这种“冷”,“冷静”,不热心世务,得到贾府上下许多人的称赞,就连贾府老祖宗也夸她“稳重如平”,从不称赞别人、在贾府中地位还不及袭人的赵姨娘也夸她“怨不得别人都说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来,果然不错。”由此可见,薛宝钗性格中“冷”的一面所表现出来的是“藏愚守拙,随分从时,品格端方”。这种“冷”,使她成为一个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能迎合封建礼教规范的大家闺秀形象,一个标准的淑女形象。  她的“冷”,还表现在她的冷漠、冷酷无情上。金钏儿被逼投井,王夫人心里很不安,那宝钗却一番言语进行劝慰:“或是在井边玩儿,失了脚掉下去。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多赏她几两银子就是了。”她明知金钏儿是投井自杀的,但为了讨好王夫人,却道出了这一番让人刺骨寒心的话。尤三姐的饮剑自杀,柳湘莲的出走等不幸事件发生后,宝玉自不必说,就连薛姨妈也伤感不已,其兄薛蟠更是“痛哭一场”。然而,也只有我们的“冷美人”,毫不在意,说什么这是前生命定的。这样一个冷酷无情,丧失人性之光的薛宝钗,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在避嫌远祸上。且看那“滴翠亭”的“金蝉脱壳”之计,达到了避嫌自己,嫁祸黛玉的目的。我们虽然不能绝对肯定她有意陷害黛玉,但如果一个平时心地厚道,不是自私自利的人,不可能在一刹那间动了这么一个损人利己的念头。  以上种种,是薛宝钗性格中“冷”的一面,同时也是其性格的表层特征。而曹雪芹对她的批判更侧重于与这种外表的“冷”形成强烈反差、矛盾的“热”的一面。  2.薛宝钗性格中的“热”的一面  这样一个外表“冷”得象雪一样的薛宝钗,内里却“热”,“热”得生“毒”。这种病的病根是“从胎里带来”的。这种“热病”热到什么程度呢?请看那“癞头和尚” 开的“海上方”:“春天的白牡丹花蕊,夏天的白荷花蕊,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冬天的白梅花蕊各十二两,还要雨水这一天的雨水,白露这一天的露水,霜降这一天的霜,小雪这一天的雪各十二钱,用蜂蜜、白糖做好药丸后,还要埋在根底下,到用时还要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服。”这副药可见出其寒凉之性十分厉害,而中医是讲究平衡的,从药性的苦寒,可见其热毒之盛。更有甚者,如此苦寒的药还不是能根治,只能在发病时吃下一丸,只收到“好一些”的效果,足见薛宝钗内里的热毒程度。这也正是作者倾注心思,用比喻暗示手法给读者建构的薛宝钗性格特征的一方面。  她的热,表现在热衷功名富贵,仕途经济上。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女子,她自己是没有资格去参加科举考试,走上做官之路的。但,她把自己这种强烈的愿望寄托在宝玉身上,她不止一次地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立身扬名”之道。她劝导宝玉“留心八股文章,留意孔孟之道”,将来好“金殿对策”,一举成名。她喜欢对宝玉说那些“混帐话”。以致于宝玉大为反感,骂她“好好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子,也觉得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  她的热,表现在对封建正流的维护,对封建礼教的恪守,对封建妇德的宣传上。她多次对湘云黛玉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说教,她和湘云谈诗,说道:“究竟这也算不得什么,还是纺织针黹是你我的本领。一时闲了,倒是把那于身心有益的书多看几章,却还是正经”。黛玉行酒令时,无意中把看到的《西厢记》、《牡丹亭》里几句辞句引了出来,倒引起了这位说教者的无限惶恐:“不过拣那些正经的看也罢了,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贾宝玉挨打重伤,躺在床上,她首先是责备他:“早听人一句朱子的话,也不至今日。”贾探春理家时,随便说了一句朱子的话不过是“虚比浮词”,她便马上批评探春:“才办了两天时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你再出去见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一个典型的女君子,封建的卫道士的嘴脸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  她的热,表现在热衷世务,工于心计,奉承别人。这么一个豁达超脱,遇事随和的大好人,曾经当着众人的面前讨好老太太:“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第一次与袭人独谈,便用套用的手段问其年纪家产等,而且还是留神窥察,她在元妃对“香玉”的态度上的敏感,她对“金麒麟”的清晰的记得上,她对贾母的一切脾性好恶的掌握上,都显示了她的格外的关注,格外的热心,那种奉承,讨好的工夫,是大观园里其他女子所无法企及的,以至于贾母也把那份对亲生外孙女儿的爱移到她的身上去。  她的热,还表现在对宝二奶奶宝座的着意追求上。表面上,她“总是远着宝玉”,可是,26回里写到半夜三更晴雯的生气发火致使林黛玉吃了闭门羹。原来是宝钗“有事无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半夜三更的不得睡觉”而生气,把黛玉也得罪了。既然“有事没事”,并惹恼了人家,就不止是偶然的一两次。第36回写到,“一个炎热的中午,怡红院里的两只仙鹤,在芭蕉下都睡着了”,“外间床上横三竖七四地,都是丫头们睡觉”,她薛宝钗这个时候不在闺房里午休,却跑到这里串门来了,穿房入室,一直走到已经睡觉了的主人宝玉卧房床边,连袭人也吓了一跳,原来是要来和宝玉“讲读解午倦”。随后又坐下来代替袭人刺绣,给宝玉赶蚊子,多肉麻的行为。32回又写到她心甘情愿地为宝玉做活计。那袭人原是请湘云帮忙的,但经过宝钗的留神观察,结果恍然大悟,湘云太累了。这时她说:“你不必忙,我替你做些如何?”与奴才袭人在伺候宝玉上倒是配合得天衣无缝。这么一些行为,与她平时给人的“总远着宝玉”的印象,不是大相径庭吗?这不难看出,在外人面前,“总远着宝玉”的她,却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和借口在人们不大经意的时候去接近宝玉,从骨子里不是可见其对宝玉的追求,对宝二奶奶宝座的垂涎吗?  曹雪芹正是从这一冷一热的反差中去塑造一个封建闺中女子的形象,展示其复杂丰富的性格特征。然而,还不止如此,作者笔下的薛宝钗,不仅有着这些性格特征,作者还赋予她以品格端方,容貌美丽,博学多才,聪明伶俐,对人情的练达,对世事的洞明等特征。正因为有这些美好的因素的加盟,才使薛宝钗的形象更加多姿多彩,内涵丰富。  (三)薛宝钗性格形成发展的原因  一个人,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一种“社会的动物”,具备了社会性。他的存在是与他所生存的社会分不开的。因而,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与他的存在的社会背景有密切的关系。薛宝钗也不例外。下面从几个方面谈一谈。  薛宝钗生活在封建社会阶段,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尊男卑女,以男人为社会的主宰,女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三从四德”、“七出之罪”,都是束缚女性的枷锁,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女性要依附于男性的,甚至不被当人看。她们始终以男性为中心,没有自我。按照当时占封建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的要求来说,人是不准有私欲的,而众多的“闺训”,“女诫”之类,对妇女思想的束缚,尤其厉害。宝钗虽偷看过“西厢”,“琵琶”等“杂书”,但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为母亲分忧代劳。这说明封建伦理教育及“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奴隶哲学已成为她的行为规范。  薛宝钗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与她的家庭背景密不可分。薛宝钗出身于皇商家庭,“家有百万之富”。“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这“金陵一霸”薛家原是“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的“皇商”实际上就是一个支用国库营商的官僚大资本家,他们与贾家这样纯粹的贵族式的官僚世家不同,因此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薛宝钗具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商业气质重。她对世事的洞明,对人情的练达,均缘于皇商家庭的熏染,使她失去了一个纯真少女的天性,而多了些市侩的意识,她对湘云开社作东的“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人,然后方大家有趣”的劝说,以及那“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都说明了她受到的皇商市侩习气的熏染。这种商业氛围的熏陶,商业世家的家庭氛围无形中赋予了她计较利害的性格、善于把握现实利益的特点,这正是环境造就的结果。此外,薛家本是书香继世之家,身为贵族官僚家庭的大家闺秀,加上父亲的宠爱,她幼年时受过良好的文化熏陶。宝钗也受过正规的封建教育,遵循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读过的应该是一些颂扬封建道德规范的书以及如何成为贤妻良母的书。因此,薛宝钗身上具备封建社会女子应有的特点,这一点充分说明了周遭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对宝钗成长的影响。因从小博览群书,宝钗的才能学识更是数一数二。一个候选入宫的少女,她的行为当然是要适应于正统的标准,要得体、要规范,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她的成长是受当时客观情况影响,总之造就宝钗的正是客观存在的大环境。  薛宝钗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远的社会根源。十年寒窗,苦读圣贤之书,一朝成名,喜登青云之路。这是封建社会大多数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人生境遇,而科举考试乃是这些读书人得遂心愿的唯一一块敲门砖。就连那一个时代曾经猛烈抨击过科举政治黑幕丑性的蒲松龄,吴敬梓,也是在这条路上做过终生的拼搏。可见科举对当时人们的吸引力。然而,作为一个女子的薛宝钗,她当然知道自己没有资格可以参加这样的科举考试,但她那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心愿,正是一个渴望热衷功名的女子的内心写照,正因此,她把希望寄托在自己心目中未来的夫君贾宝玉身上,总是劝导宝玉留心仕途经济,那种夫荣妻贵的封建陈腐观念在她身上深刻地体现了出来。同时,她强调:“男人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宝钗这些性格,这些世界观,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大气候。  二、薛宝钗人物形象的意义  (一)加深作品的悲剧性,揭露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  《红楼梦》是一个悲剧,最终“落了个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大观园里的人物,最终都难逃悲剧的结局,黛玉的夭折,宝玉的离家出走,宝黛爱情的破灭,固然是悲剧;最终获得了宝二奶奶宝座的薛宝钗,也诚然是一个悲剧,她获得的并非真正的爱情,得到的并非宝玉的真爱。这是悲剧的一个层面。深层的悲剧意蕴在于:薛宝钗是一个封建礼教的虔诚信奉者,自觉的恪守者,可悲的殉道者,也是可怜的被扭曲者。如果说,宝玉与黛玉的悲剧意义在于抗争之后的失败,那么,宝钗的悲剧意义却在于她总是时时严格要求规范自己,处处压抑自己不要出格,脱轨,总是使自己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去迎合封建礼教,使自己成为一个符合封建礼教价值标准的大家闺秀,甘愿被封建礼教吞噬而浑然不觉。还不止如此,在不知不觉中被吞噬的同时,还劝别的女子也要遵循封建礼法,奉行那一套行为准则,特别是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可见她的被扭曲之烈。这正是薛宝钗形象的意义所在:在不知不觉中被封建礼教所“吃”的同时,还要去“吃”别人,充当封建礼教的“帮凶”。薛宝钗这一形象的悲剧意义是双重的,使揭露更加有力。  (二)作为宝黛爱情反封建意义的有力反衬  封建地主阶级的婚姻,讲究的是门当户对,条件匹配。这么一个“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薛宝钗,无论在哪一方面上,都要比黛玉有条件得到宝玉的属意。然而,贾宝玉却舍钗而取黛,毅然抛弃封建的择偶标准,选择了各方面都比宝钗逊色的黛玉,原因仅仅是思想意趣上的投合。由此足见宝玉的选择,牺牲的代价多大,选择的勇气多大。如果说,宝钗只不过是一个一般的人,或者比黛玉逊色得多,那么,选择黛玉便是理所当然,轻而易举的事,也就无有所谓的代价、牺牲,其反封建的程度也便就轻得多。只有把宝钗的形象刻画的越丰满,越动人,才更能显现宝玉选择的努力以及与传统观念决裂的决心之强,反封建的力度就更大。因而,宝钗形象的意义还在于给宝黛爱情反封建力度的强大作了有力的反衬。  (三)对现代人的启示和意义  薛宝钗博览群书,见多识广,换做现代也是文化水平较高的人,而且做什么事很灵活,比较活套,不死板、墨守成规,这恐怕是我们现代人要努力学习的;凡事处理的周到、全面,和身边不同的人处理好关系,对人平易近人,对人宽厚,不怒而自威。在现在这样的社会生存,除了要提高和发展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也是很重要的,甚至有时候与你的成败有直接关系。怎样和人相处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分寸很重要,平和的对待周围人,要稳重、能够沉得住气,相信通过宝钗身上我们能得到一些启示。做事果断、不拖泥带水,这一点对我们现代的每一个人都很重要,这实际上是领导才能的体现,对于现在的领导阶层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宝钗还有一点就是“识时务”,劝宝玉读书,正是从实际出发,为以后打算,我们现在的人有时候总是会有一些不切实的想法,总是想当然,以为社会就像他们想象中那么美好,不考虑实际环境,不从自身情况出发,总是好高骛远,结果到最后是一败涂地。相信宝钗带给我们的这些启示和意义是值得我们反复思考和体味的,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来说是有积极指导意义的。这也正是一个人物形象丰富性和成功性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M】,岳麓书社,2001  【2】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出版社,2004  【3】周思源.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钗【M】,中华书局,2006  【4】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M】,人民出版社,2007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