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抒怀吹奏是应该注意哪些
推荐回答
《秦川抒怀》是马迪在反复念唱陕北民歌《绣荷包》中,稍许变换音阶的行进,运用碗碗腔的戏曲韵味,加上民歌旋律笛子化的手法而诞生的。 从吹法上来看,马迪讲究气息贯通,声音追求松、圆、透、亮,南北兼容,中西结合。他认为“吹笛以气为本,气通百通。”在其演奏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他的松弛,无论演奏什么风格的曲子,音色都是那么的圆润、干净,声音具有强有力的穿透力。他演奏时,气流是非常的缓慢,气是通过小腹的支撑,经过畅通的腔体自然流出(意指口腔打开,其从腹腔哈出),这样能使声音更为集中,把跑气量降到最低点,在轻松的状态下便于气息的控制;正是由于这种松弛的演奏状态,在其演奏过程中运用了“马氏”特色的气震音,他的气震音有别于一般单纯意义上的腹震音,他是根据音乐的发展和起伏,运用各种不同速率和气息位置的气震音来表达乐曲的内涵,时而用深厚的腹震音表现幽远的诗意;时而用气位较浅的气震音来表现如泣如诉的凄美;时而又用两者相结合的气震音,虚实交替,表现出情景交融的风韵,这些不同幅度气震音的运用正如人们的倾诉,诉说着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他那种自然的吹法,还借鉴了西洋长笛的演奏法,音色柔和婉约,高、中、低音的音色相对统一,这种吹法在演奏古韵意味的曲子中尤为明显,体现出“气韵生动、笛人合一”的超凡境界。 从演奏技法上来看,除了常用的笛子演奏技巧以外, 马迪还在笛子上运用了“揉音、交击、刹气、呼音、无膜金属声”等新演奏技法,拓宽了笛子的演奏技法 。提起揉音,我们很快就会联想到《秦川抒怀》中降7的演奏,它是通过食指和中指并拢,协调地向下压揉,演奏降7音,产生出如同板胡压弦的独特效果,利用这一技法来模仿陕西音乐中的苦音,非常接近人声,用于此曲中,好比是戏曲中的润腔,为乐曲增添了无穷的韵律,可以说,这个技巧也几乎成为了演奏陕西风格乐曲的常用“武器”。 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马迪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他讲究 :“气出丹田、小腹支撑、气流缓出、口腔共鸣。”强调演奏时要处于一种相对放松、自然的状态。“气是吹奏之本”贯穿其笛艺理论。中国历来有“气沉于底、声贯于顶”之说,只有气息沉住了,才能保持身体的自然放松,松弛、宽畅的腔体能使气息顺畅流通,发出松润的声音,通过口腔有序地调节,达到高、中、低这三个音区音色的统一。在练习气息时,可先模仿“狗喘气”的感觉作肢体练习,做这个练习时下降喉头,打开口腔(发“奥”声的状态),腰围始终保持向外扩张,气息一进一出,寻找气息的位置感及腹部的扩张、弹性感,把气息吸满,横膈膜向外支撑保持,口腔保持打开状态,咽喉畅通,靠腹部的支撑八气息拉住而不出气,不允许用喉部卡气或用风门挡气,在保持几秒后,在往外徐徐呼气,以此增强腹部肌肉对气息的控制力。在基本找到感觉后,可以开始在笛子上试吹长音,之后可以结合小曲、民歌练习气息的转换,同时有计划地通过练习曲练习手指的灵活性和舌头的弹性,“气、舌、指”是吹好笛子的三要素。 在吹奏曲子方面,他强调不要一味地演奏一种风格的乐曲,应该多接触各种风格的乐曲,较为全面地掌握音乐之外的知识,多吸收姊妹艺术中可以借鉴的因素,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演奏出属于自己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