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对香港特首的任职要求发生哪些变化

发布时间:2019-09-02 03:34:27

中央对香港特首的任职要求发生哪些变化

推荐回答

2017年4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分别会见林郑月娥;林郑月娥接受李克强总理亲自颁发《国务院令》,完成接受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的程序。

回顾第五任行政长官竞选过程,有两个显然有别于以往同类选举的新现象:一是,若干建制派重要人士第一次得到反对派全力支持而成为行政长官候选人;二是中央领导和指导行政长官选举过程采取了新的方式和策略。

先说第一点。

成为第五任行政长官候选人的是:林郑月娥、曾俊华、胡国兴,均曾在特区建制担任重要职位,在他们宣布参选时,舆论普遍视他们都是“建制派”参选人。但是,后两位是在反对派全力支持下取得正式候选人资格。与此相应的是,反对派放弃了派代表竞逐行政长官的机会。

从第二任行政长官补选至第四任行政长官选举,反对派都曾派代表参选,尽管无一成功,却把香港政治两大阵营基本分野,清晰地投射在了特区最高领导权的争夺上。

反对派在第五任行政长官竞选中改变做法,若干建制派重要人士愿意与之配合,意味着香港政治演变进入了新阶段。其主要特征是:

(1)反对派既取得不可低估的扩张,又陷于空前严重的分化和分裂;(2)建制派面对“一国两制”与时俱进,呈现前所未有的分化甚至局部分裂。

在2014年“占中”运动前,反对派由所谓“泛民主派”构成。“占中”运动催生“本土激进分离势力”,或者主张“本土自决”,或者公然鼓吹“港独”,他们扩大了反对派势力。

然而,“本土激进分离势力”的存在形式非常散漫。“泛民主派”两大主要政治团体民主党、公民党在争取所谓“真普选”失败后,均出现分裂。加之“泛民主派”政治团体普遍处于领导层新老交替。没有一个政治团体也没有一位领袖人物具有团结“泛民主派”的能力,遑论与“本土激进分离势力”整合。

也就在这时,由于“一国两制”与时俱进触动建制派中与港英时代渊源颇深的一部分人的灵魂,其中,若干重要人士开始与反对派“合流”。

尤其,个别人士得到建制派中重要利益集团大力支持,具有当选第五任行政长官的可能性。于是,反对派放弃派人参选,改为全力支持此人争取当选。

概言之,在第五任行政长官竞选最后阶段,反对派企图扮演“造王者”,而两位原本被视为建制派的参选者则成了反对派的“代言人”甚或“代理人”。因此,这仍然是一次反对派争夺香港特别行政区管治权的政治较量。

活生生的事例教育建制派,衡量一个人是否属于建制派,不能凭其是否身在建制或曾身居建制,而是必须依据其对待重大政治原则问题的立场和观点。

2017年2月16日晚,民主党主席胡志伟解释民主党中委会决定向其成员推荐曾俊华为行政长官合适人选时称,曾俊华能够团结香港社会,在聆听意见后愿意调整其政策论述,包括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8 31决定和《基本法》第二十三条本地立法的观点,释除了民主党的疑虑。

胡国兴关于重启普选行政长官政改不必理会全国人大常委会8 31决定的观点,以及为《基本法》第二十二条立法以阻止所谓“中央和内地有关部门干预香港”的主张,更接近反对派的政治观点。

针对第五任行政长官竞选出现上述新现象,中央领导和指导这一次行政长官选举过程采取了新的方式和策略。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