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个皇帝在还未做皇帝之前是被人感觉傻傻地、没什么杀害力?后来发现都是装的?

发布时间:2019-09-13 03:22:07

中国有哪个皇帝在还未做皇帝之前是被人感觉傻傻地、没什么杀害力?后来发现都是装的?

推荐回答

在安史之乱后,让唐朝的元气可以说是大伤,之前的繁荣景象的唐朝已经回不去,虽说安史之乱已经平息了,但始终还有外患并没有解决,在那时吐蕃很多次的想要趁机去侵入,吐蕃的军队也经常的兵临长安城内,在那时的长安可是唐朝的首都,在唐代宗时期,吐蕃的军队还抢占了长安。

在唐朝时期的宦官的专权更是到了极致,在宦官是手中,握着有关皇帝的任命与罢免,如果皇帝不去听从他们所说的话,那么他们就会想办法的去罢免或者去毒害,在那时的皇帝完全就成为了一个傀儡,并且在这种的情景之下,在唐朝的一些皇室还想着要谋权篡位。

当李炎成为了皇帝之后,他就成为了在唐朝时期的第十五位的皇帝,但他仅仅当了七年的皇帝就去世了,这样一来,朝廷上又开始混乱了,那时的所有人都想要去服侍新的皇帝,这样一来就可以做开国功臣了,在那时的太监们也在谋划着应该选哪一个王爷来做皇帝,就这样,他们便找到了李忱,当时的他们认为这一个傻子王爷如果做了皇帝后,一样会是他们的傀儡,到那时还是他们说了算的,这样一来,他们便等同于控制了整个朝廷,于是,太监们办偷偷的将李忱接到了宫内,便想要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把李忱拥立为新的皇帝。

当这个李忱当了皇帝后,然而并不像这些太监所想的一样,并且这个李忱的一些个所做的事情真的是令人感到无比的惊讶,当李忱当上皇帝后,他便开始树立自己的一股势力,并且将那些朝廷上的奸臣和这些为所欲为的太监们给清除掉,就这样,在李忱的管理之下,唐朝开始有了转折,国家也是相对着稳定了。这样看来,这个皇帝还是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的,并且确实是有一番作为。

在李忱当皇帝期间,对之前一直在侵犯和威胁到了首都的吐蕃部队,于是李忱便动用了军队对与吐蕃进行了强烈的攻击,并且将吐蕃击败,并收复了河湟,把塞北和安南都平定了,收复河湟是继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对与吐蕃的一次非常重大的战争胜利了。

其实,李忱从小时候在宫内的地位很是卑微,在到后来时便出宫了流落了民间,并且在民间时吃了很多的苦,经历了很多的磨难,在他当了皇帝之后,也做了许多的有利于百姓的政策,一直到唐朝灭亡之后,百姓仍念他是“小太宗”这一称呼更加的显现出了李忱真是是一代明君。

权臣立得傀儡皇帝,掌权后反手灭了权臣的都是

被誉为小太宗的唐宣宗

还有明朝的崇祯皇帝,在继位之前一直巴结魏忠贤,上台之后打击阉党。

春秋一鸣惊人楚庄王算一个,唐代唐宣宗最符合你所说的。

唐代有汤宣宗,装傻几十年

刘禅,他是真的傻,后来发现他是装聪明

唐宣宗李忱(chén)(810年—859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除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外,846年—859年在位),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初名李怡,长庆元年(821年),封光王。

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后,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拥立,登基为帝 [1]  。

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喜读《贞观政要》。他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并限制皇亲和宦官,将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 [2]  。对外关系上,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其是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重大军事胜利之一。李忱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繁荣,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李忱性格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所以直至唐亡,百姓仍思咏他,称其为“小太宗”。

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李忱因服长生药中毒,于大明宫驾崩,享年五十岁,在位十三年。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葬于贞陵。后加谥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元和五年(810年),李怡(后改名李忱)生于唐长安城大明宫, [5]  为唐宪宗第十三子。李怡的生母郑氏(孝明皇后)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锜的侍妾,李锜谋反失败后,郑氏入宫为郭贵妃(懿安皇后)的侍女,后来被唐宪宗临幸,生下李怡。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三月,李怡被封为光王。论辈分,李怡是敬、文、武宗的皇叔,论年龄却比唐敬宗和唐文宗还小一岁。

李怡为人持重少言,宫中都认为他“不慧(不聪明)”。他十多岁时,身患重病,当时病势愈发沉重,忽然有光辉照耀其身,他便马上一跃而起,端正身体拱手作揖,像对待臣下一样,他的乳母认为这是心病。但穆宗李恒看过后,却抚摸着他的背说:“这孩子是我家的英明人物,不是心病。”并赐给他玉如意、御马、金带。李怡常常梦见乘龙上天,他将此事告诉母亲郑氏,郑氏对他说:“这个梦不应该让旁人知道,希望你不要再说。”李怡身经太和、会昌两朝,愈加隐晦不露,与众人在一起时,不曾多言。唐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常在宴饮集会之时强逼他说话,以此为乐,称其为“光叔”。李炎为人豪气,尤为瞧不起李怡,对他不甚礼遇。 [6-7] 

登基为帝

参见:大中之治

会昌六年(846年)三月二十一日,李炎病危,宦官马元贽等认为李怡较易控制,就把他立为皇太叔,“勾当军国政事”,并更名李忱,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 [8-9]  李忱监国后,满脸悲伤地接待臣下,决断事务,众人这才见到他的隐德。 [10] 

同年三月二十一日,李炎驾崩,李忱登基称帝,时年三十七岁,是为唐宣宗。 [11] 

李忱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在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孜孜求治,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他对内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过分膨胀;打击不法权贵、外戚。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 [2]  。

李忱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在对外问题上,李忱不断击败吐蕃、回鹘、党项、奚人,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使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因此,史家对李忱评价极高,认为他是和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和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一样的明君”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12]  。

尽管李忱本人在即位后“忧勤无怠”,但天下常发生水旱灾害。而自大中十二年(858年)后,因所任将帅管理不当,各藩镇也相继发生叛乱:宣州都将康全泰驱逐其观察使郑薰、湖南都将石再顺驱逐其观察使韩琮、广州都将王令寰驱逐其节度使杨发、江西都将毛鹤驱逐其观察使郑宪。李忱分命崔铉兼领宣、池、歙三州观察使、温璋任宣州刺史、蔡袭任湖南观察使、李承勋任广州节度使、韦宙任江西观察使,平定了各州叛乱。 [13-14] 

因病驾崩

自大中十三年(859年)五月起,李忱因为食用太医李元伯所献的仙丹(长年药)中毒,“病渴且中燥”,身体状况非常糟糕,一连一个多月都不能上朝。 [15]  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李忱驾崩,享年五十岁。由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绹摄冢宰负责治丧。群臣上其谥号为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 [16-17] 

大中十四年(860年)二月,葬于贞陵(今陕西咸阳泾阳县)。 [18] 

咸通十三年(872年),追谥为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