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秦国当时不敢贸然兴兵攻赵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推荐回答
1、兵精将勇、军力充盈 赵国自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以来,军事势力迅速增长,对外战争节节胜利,势力很大,秦国在准备不充分的前提下不敢轻易动手。 2、人才济济、国富民强 赵惠文王在位时任用蔺相如、廉颇、赵奢等人,外拒强敌,内安百姓,使得民富而库府实。赵国又不断攻占齐、魏的土地,这段时间里,赵国“尝抑强齐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战国策.赵策三》) 3、采纳谏言、远交近攻 公元前270年魏人范雎入秦,他针对秦国过去奉行的“越人之国”进攻战略的利弊得失,提出了“远交近攻”战略思想。秦昭王根据范雎的构想从公元前268年起,前后出兵 魏、韩两国,从而既避免了与赵国正面交战,又达到了限制赵国的目的。 众所周知,赢政的父亲——子楚(后来的秦庄襄王)在吕不韦发现他“奇货可居”之 前对于秦国来说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可以这么说,当时秦国若要攻打赵国则完全可以 忽视他的存在。如果不是“货国巨贾”吕不韦的斡旋,他可能都回不了秦国,跟谈不上当秦国国君。所以这个人根本没有对秦国攻赵起到什么限制作用。赵惠文王初,东方七国以齐最为强盛,齐与秦各为东西方强国。秦围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当其冲要。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惠文王十四年(前285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与赵相会讲和。以联合韩、燕、魏、赵五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其中,廉颇于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本为魏国领地,后属齐),威旗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上卿为当时最高级的文官,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敢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 周赧王三十二年(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曾得和氏璧,强秦愿以十五城换之,赵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仅仅是宦官缪贤门下的“舍人”。经缪贤向惠文王荐举,身携“和氏璧”,充当赵使入秦。蔺相如以他的大智大勇完璧归赵,取得了对秦外交的胜利。 其后秦伐赵,占领了石城。赵惠文王十九年复攻赵,杀了二万赵军。这时秦王欲与赵王在渑池会盟言和(今河南渑池县西),赵王非常害怕,不愿前往。廉颇和蔺相如商量认为赵王应该前往,以显示赵国的坚强和赵王的果敢。赵王与蔺相如同往,廉颇相送,与赵王分别时说:“大王这次行期不过三十天,若三十天不还,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希望。”廉颇的大将风度与周密安排,壮了赵王的行色,同时由于相如渑池会上不卑不亢的与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击了秦王施展的种种手段,不仅为赵国挽回了声誉,而且对秦王和群臣产生震慑。最终使得赵王平安归来。会后,赵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地位竟在廉颇之上。廉颇对蔺相如封为上卿心怀不满,认为自己做为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城,扩大疆土的大功,而地位低下的蔺相如只动动口舌却位高于我,叫人不能容忍。他公然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并不想与廉颇去争高低,而是采取了忍让的态度。为了不使廉颇在临朝时排列自己之下,每次早朝,他总是称病不至。有时,蔺相如乘车出门,远远望见廉颇迎面而来,就索性引车躲避了。这引起了蔺相如舍人的不满,蔺相如解释说:“强秦与廉颇相比,虎狼般的秦王相如都敢当庭呵叱,羞辱他的群臣,我还会怕廉颇吗?强秦之所以不敢出兵赵国,这是因为我和廉颇同在朝中为官,如果我们相斗,就如两虎相伤,没有两全之理了。我之所以避他,无非是把国家危难放在个人的恩怨之上罢了。”廉颇听后,深受感动,他选择蔺相如家宾客最多的一天,身背荆条,赤膊露体来到蔺相如家中,请蔺相如治罪。从此两人结为刎颈之交,生死与共。 “将相和”的故事,后人以各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他的爱国情感催人泪下,感人奋发。而廉颇勇于改过,真诚率直的性格,更使人觉得可亲可爱。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赵惠文王二十二年(前276年),再次伐齐,攻陷九城。次年廉颇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阳南二十里),安阳城(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四十三里)。正是由于廉、蔺交和,使得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尽心报国,使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秦国以后10年间未敢攻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