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阶层。战国时期的“士"指哪一类人?举出几个历史上有名的“士”。

发布时间:2019-09-17 15:35:55

战国时期,“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阶层。战国时期的“士"指哪一类人?举出几个历史上有名的“士”。

推荐回答

故事: 战国初期魏王的老师田子方有一次乘车出游,在路上遇到魏太子击,太子击执礼甚恭,田子方不加理睬。太子生气了,质问田子方说:“到底是诸侯尊贵还是士人尊贵?”田子方回答说:当然是士人尊贵,身为诸侯的人时刻要提防他们的政权和土地受人攻击,被人掠夺。 士却不同,士人借的是自己的才能。这一国诸侯不用,我可以到别的国家去,丢掉原来的职位就像丢掉一双破鞋子一样。 是的,春秋战国是中国士阶层的黄金时代。“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孔子、孟子、墨子带领一 大批弟子周游列国,“从车数十乘”,各国诸侯都待以上宾之礼。 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蜀。齐宣王慕他的名,把他 召进宫来。颜蜀随随便便地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 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行进。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 “颜蜀,走过来!” 不料颜蜀还是一步不动,呼唤宣王说:“大王,走过来!” 宣王听了很不高兴,左右的大臣见颜蜀目无君主口出狂言,都 说:“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大王过来, 怎么行呢?” 颜蜀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 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权势,还不如让大 玉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他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 颜蜀不假思索他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 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 颜蜀神色自若他说:“当然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 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 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 他为万户侯,赏金干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 个死的士人坟墓都不如啊。” 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大臣们忙来解围:“颜蜀,过来! 颜蜀,过来!我们大王拥有千乘(一千辆战本)之国,东西南北谁敢不 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你们士人大 卑鄙了!” 颜蜀驳斥道:“你们说得不对!从前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 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 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 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能以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父要 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说:“我是自讨没趣。听了您的 一番高论,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希望您接受我为您的学生,今后您 就住在我这里,我保证您饮食有肉吃,出门必有车乘,您夫人和子女 个个会衣着华丽。” 颜蜀却辞谢说:“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 坏;虽然仍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 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外来的 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 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作乘车;平 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命我讲话的 是您大王,而尽忠宣言的是我颜蜀。” 颜蜀说罢,向宣王拜了两拜,就告辞前去。 秦王十年(前237),下令驱逐六国客,李斯时为客卿也在被逐之列,他在所上《谏逐客书》中指出,秦自缪公、孝公、惠王、昭王以来所以能国富民强,蚕食诸侯,皆因客卿之助,如"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应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结果,秦王取消了逐客令,李斯官复原职,后升为廷尉。《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的重用,被拜为客卿,所谓“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者的称呼。后来,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次来消耗秦国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臣为朝廷数年之命,就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终于让他完成这件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情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文章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了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词胜,雄辩滔滔,因此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而《谏主客书》也就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亦分上、中、下三等,士本来是周朝封建制度中最低一级的贵族,有食田。 后来封建制度逐渐崩坏,礼崩乐坏,士失去了食田和特权,平民化。 到了战国时期,士已经成为有才略、胆识或品格高尚者的尊称,从封荫的爵位变成凭籍个人修为得到的称誉。 上至达官,下至草莽,俱可称士。 士是战国最重要的一股力量,主宰国家兴亡。当时门阀阶级之别被打破,诸国唯才是用,所谓“得士者昌,失士者亡”,甚至有“士贵,王者不贵”的豪言。 他们或在朝堂上雄辩滔滔,在战场上杀伐决断,主导国家大事,如苏秦、张仪、范雎、蔡泽、蔺相如、李斯、吕不韦、尉缭等谋臣,吴起、孙膑、乐毅、田单、廉颇、赵奢、白起、王翦、李牧、樊於期、田忌等武将;或托于贵族门下,出谋献策,如冯谖、毛遂、唐雎;或隐于市野,于千钧一发之际出而力挽狂澜,如鲁仲连、侯嬴、朱亥、聂政、田光、荆轲、高渐离、狗屠;或以其道德高尚著称于世,如颜(斤蜀)、鲁仲连(两次出现是因为这位仁兄实在兼具两者)、於陵子仲、屈原、宋玉;或著述立言授徒,以一家之论影响天下思潮,如孟子、荀子、庄子、惠子、韩非子、邹衍。 有所谓国士无双,战国的士是中国历史上最骄傲的一种人,他们傲视王侯,凭一己才略主宰天下大势,威震诸侯。士只为知己者死,不为高位者奴。士为世所称道,但其定义实质并不明确。士既是一种身份,也是时人对于其人的评价,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社会阶层。 猫啊,至于人物的具体事迹,乃说几个乃感兴趣的,我再打上来好了……实在是忒长了……= =|||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