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的教案
推荐回答
《苏州园林》教学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查辞典等有关工具书,掌握生字的字形和读音,了解文中部分字词的意义。 2、技能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理清全文的结构布局。 (4)学习说明方法,体会描写句、议论句的作用。 3、审美目标:领略苏州园林的无限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全文的结构布局。 【教学难点】 学习说明方法,领会描写句、议论句的作用。 【教法选择】 启发式、讨论式。 【学法选择】 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思考讨论——训练思维;写作训练——提高能力。 【辅教手段】 CAI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二课时。 【分层标准】 A类学生基础较差,B类学生基础中等,C类学生基础较好。分层标准并不告知学生本人,也不是固定不变。由教师自己掌握。 注:教案中打“[ ]”部分是学生的课堂活动。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读课文,并且到新华书店、图书馆或网上去查阅、搜集苏州园林的有关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或电子音像资料。然后带到课堂进行交流展示。 二、整体感知 (一)引入新课 学生交流展示自己所搜集到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或电子音像资料等。然后,CAI多媒体图片资料展示,学生对照课文,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图片介绍了哪些园林? [A、B、C三类学生各一名回答]教师明确:图片介绍了几座有代表性的苏州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苏州四大名园。 第二个问题:说说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 [A、B、C三类学生各一名回答]教师暂不评价,留待学习课文时解决。 教师板书课题:苏州园林。 (二)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音清晰,速度适当,语调舒缓,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说明语句,更要注意读清楚”,并给予必要的朗读指导。 [同桌为一组或前后位为一组,进行朗读练习。然后由A、B、C三类学生各三名示范朗读。师生共同纠正。] 2、在朗读课文的同时,把需要记住的字和理解的词找出来。 [B类学生一名板演生字注音,A类学生一名板演词语。其他学生则整理字词笔记。然后师生共同纠正。] (三)疏导文理 引导一: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 [指导学生将重要的句子划出,重要的词语也要标出,养成自学的好习惯。]教师明确、板书:标本、影响。[B、C类学生解释词语。其他学生作笔记。] 引导二: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写总的印象? [引导学生找出关键句,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教师明确、板书:鉴赏。 引导三:文章是怎样布局的? [引导学生思考本文结构特色。]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用一个短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由A、B、C三类学生各三名口答,其他同学共同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概括进行板书,然后将自己的概括通过投影片展示出来(不作标准答案,只供参考),便于学生对照: (1) 总印象。 (2) 苏州园林的共同点。 (3) 苏州园林的建筑不讲究对称。 (4) 假山池沼的配合。 (5) 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6) 花墙和廊子的设计。 (7) 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8) 门和窗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9) 极少使用彩绘。 (10) 其他一笔带过。 第二步:弄清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掌握文章的脉络。 [分组讨论,由B、C二类学生各二人试答。]教师明确、板书:由总到分;总印象(1)——共同点(2)——多方面说明(3—9)——(10)其他一笔带过。 第三步: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那样明确,但作者为什么在句子中加上一个状语“似乎”呢?岂不矛盾? [分组讨论,然后由A、B、C三类学生各一人试答。]教师明确、板书:一致、似乎。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达到目的”后面的四个“讲究”句的修辞手法[由A类学生一人回答,其他学生纠正。]和在结构上的作用。[由B类学生一人回答,其他学生纠正。] [C类学生1—3人回答四个“讲究”句与第(3)—(6)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教师明确、板书: 讲究……布局——(3) 讲究……配合——(4) 讲究……反衬——(5) 讲究……层次——(6) 引导四:第(7)—(9)自然段与第(3)—(6)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的关键句在结构上有什么联系?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第(7)自然段首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思考讨论,然后由B类学生一人回答,C类学生1—2人补充。]教师明确、板书:过渡。 [分组讨论,然后由C类学生2—3人回答。]教师明确、板书: 大处——小处;整体——局部。 三、品味探究 (一)学习说明方法的运用 引导:作者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分别举例。 [学生速读课文,同桌或前后位可交换一下意见,然后由A类学生多人找例句,并判断说明方法。B类学生多人补充,C类学生多人作简要分析。]教师明确、板书:说明方法应与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相适应。 (二)理解描写句、议论句的作用 引导:本文除了说明的方法,还适当地穿插使用了描写和议论的方法。试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学生速读课文,同桌或前后桌可交换一下意见,然后由A类学生多人找出描写句,B类学生多人找出议论句。C类学生多人简要分析作用。]教师随机评价,最后明确、板书:描写句使文章生动;议论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寻求他同学 或老师的帮助。在这一环节中主要体现的是合作的精神。这一环节所用时间长短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保证每个发问的学生获得满意的答案。如果课堂上不能完全解决,可放至课后继读。 五、拓展训练 试以“青岛印象”为题进行写作练习。要求不实写哪一处景或哪一件事,而从总的印象写起,引出对事物总的特点的概括,然后围绕中心多方面说明,以培养学生综合和概括的能力。 课堂上已完成写作训练的学生回家各自修改,力求完美;未完成的则可继续完成,并誊写到作业本上。